第214部分(2 / 4)

小說:大明金主 作者:垃圾王

矇蔽的。徐元佐覺得他的情商略低。道德靈活性也不如李文明,更別說衙門裡的其它胥吏了。所以從松江府到華亭縣,胥吏們深知內幕,而衷貞吉和鄭嶽兩位主官卻是茫然無知——這兩人在某些方面頗為相似。

見地方士民如此積極,鄭嶽也是大為激盪,當即命典史、巡檢招募人手。剿滅倭寇。

這些倭寇雖然的確是真倭,但並不是倭亂時候的那種流浪武士。他們基本都是被騙被拐的日本漁民和水手。雖然偶爾客串海盜,但是戰鬥力實在不能跟前輩專職倭寇相比。再加上有安六爺細心操作,整個圍剿過程無驚無險,出人意料地順利。

雖然客觀事實如此,但是衙門書吏筆下的法律事實卻非如此。鄭嶽成了親冒矢石,與敵奮戰,手刃三賊,身披五創而不退的大英雄。其他人等也多有武功。整個場面轟轟烈烈。最後抓住了五個真倭,逃掉的倭寇不計其數,已方一人不失,整場戰役即便是戚繼光都未必能打得如此精彩絕倫。

吳承恩按照衙門的口徑刊發了鄭令剿倭寇記,藉著《曲苑雜譚》散播到了大半個江南。南都這邊親徐反高的官員頗多,雖然覺得文章有些藝術加工,卻也不在意。反正人證物證俱全,略略自誇兩句乃是人之常情。他們更在意的是剁掉高拱在江南的爪牙。雖然天下都說南京朝廷是養老之地。但是南京朝官之中卻未必都是安心養老之人。這些人還指望著有朝一日回到君王身邊指點江山呢!

華亭鄉民抗官之事尚未了結,新的一波大浪已經形成。

訊息傳到北京的時候。幾乎成了定論:蘇松兵備蔡國熙為了討好高相,招來倭寇,火燒華亭,毀店鋪六間,書院一座,牽連民居數十。死傷頗多。幸華亭令知兵,夜襲倭寇所聚,大獲全勝,遂滅此患。

這訊息很快又分成了兩支。一支走江南籍的官員,流傳於朝堂;另一支從宦官入手。散播於內廷。很快就傳到了隆慶帝耳中,連夜招高拱入見,詢問真偽。

就在高新鄭焦頭爛額之際,遠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已經塵埃落定。

鄭嶽攬下了這起奇功,只要日後官至三品,青史留名是少不了的。蔡國熙聽聞風聲之後,亟亟抽身,邪火卻已經燒到了袍裾,欲哭無淚。翁少山再次中風,閉門不出。

……

徐元佐與徐元春兩人在天馬上散步,身後童僕數十人,從餐桌到馬桶無不預備,只要兩人走到愜意處,當即就能佈置出一間雅舍。

徐元春今非昔比,已經鐵板釘釘是朝廷的人了,對整個事態都十分關注。他原本沒有太大的抱負,又一直被徐階教育不要在官場上陷得太深,所以在政治上頗有些疏離。然而徐元佐的出現點燃了他作為年輕人的血氣,去北京見識了一圈之後,發現朝堂被高拱那小人把持,頗有“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感慨。

“敬璉擒賊先擒王固然不錯,為何不牽出背後那頭大老虎呢?”兩人走到空曠處,遠遠眺望,城鎮村落星羅棋佈。徐元春方才屏退左右長隨,詢問徐元佐。

徐元佐抿嘴:“高新鄭看似老虎,其實不遜於老狐,貿然動手,只會叫他逃脫。”

徐元春默然不語。

徐元佐繼續道:“何況他聖眷正濃,頗有一副變法圖強的面貌,聖天子是不可能因此就罷免他的。”時事相異,嘉靖帝對倭寇是惱羞成怒,隆慶帝卻未必有那麼強大的怨念。而且從兩位皇帝的性格來看,也是大相徑庭。既然穩操勝券,何必鋌而走險呢。

“可惜。”徐元春長吐一口氣,說不出地遺憾。

徐元佐斜眼看了看徐元春,心中暗笑:這溫潤如玉的公子哥,也知道記恨人了。

徐元春在禮部會試的成績並不差,殿試的策論也寫得頗可玩味,就連徐階對子侄那般嚴格要求,也覺得三甲取得實在太低。不過皇帝是不可能知道這些的。早在正德時代,內閣首輔草擬殿試名次,呈交皇帝批定已經成了慣例。高拱不推薦徐元春的卷子,再暗中下絆子,給這才高氣盛的徐震亨留下了畢生之恥,自然結下了死仇!

徐元佐道:“高新鄭拿國家掄才大典報復私怨,真奸臣也!”

徐元春被戳中心中隱痛,恨不得抱著徐元佐哭上一陣。

徐元佐莞爾一笑:“然則,大兄若是志在閣輔,誰說就一定沒有機會呢?”

徐元春猛然抓住了徐元佐的手:“當日盟誓,豈敢忘耶!”

*

*(未完待續。)

四零四 分配任務

徐元春有些焦躁。十年苦讀,科場搏殺,好不容易走完了整條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