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2 / 4)

小說:大明金主 作者:垃圾王

?”

“先秦諸子,兩漢論賦,唐宋雜文。皆有所涉獵。”徐元佐道。

林大春難得地咧嘴笑了:“豈非博而不專?若去其一,則何如?”

張元忭微微皺眉,卻是覺得林大春有些過於欺負小朋友了。依他看來,徐元佐天資縱橫,但是虧在年紀上。你就算從孃胎裡出來就開始看書,什麼事都不做,看到十四五歲又能看多少?

而林大春的問題,卻不是光看書能解決的,還必須要遊學。

只有四處遊學,與鴻儒交往,才能知道如今古文的源流,以及派系之爭。一個不曾遊學參訪的少年,最多從父兄那裡聽得一鱗半爪,如盲人摸象,焉能得其全貌?

想到徐階徐�Ф疾荒芮桌矗�約壕褪切煸�艫暮笤��旁�砬辶飼搴砈��鶘硇欣竦潰���禱埃�幢渙執蟠褐棺×恕�

“子蓋稍安勿躁,且聽他說。”林大春又對左右學官道:“若是他能答得好,我豈吝嗇一個案首?若是答不好,且回去再讀三年書罷。”

徐元佐腦中轉了轉,悠然道:“大宗師表面上問的古人,實則問的是今人啊。”

林大春略有吃驚:果然是個悟性極高的。

“前七子文必秦漢,首倡在前……”徐元佐突然腦中一個激靈:前七子是李夢陽、何景明那批正德文士,但是後七子的概念應該是在隆慶中才最終確立的。他臨時改口:“唐、歸呼應在側,在小子看來,並非牴觸。”

“前七子?豈有後七子耶?”林大春還是抓到了這個詞。

“乃是李滄溟(攀龍)、王鳳洲(世貞)等嘉靖七子,區別於李空同(夢陽)等正德諸君子,故稱前後。”徐元佐解釋道:“此復古者諸君,所求‘文則秦漢,詩必盛唐’,主張一也,故可同論。”

張元忭聽了微微頜首,的確是有底蘊人家出來的孩子。尋常人家的孩子,這般年紀能讀完前三史已經是很了不得了。

林大春道:“荊川(唐順之)、震川(歸有光)諸君與十四子相悖,你為何說呼應在側。”

張元忭不得不給徐元佐遞個小紙條,翻譯道:“荊川、震川皆以唐宋為法本,而前後七子不以文字落入開元以下,何處呼應了?”

文學鑑賞是很主觀的,有人喜歡四六駢文,有人就喜歡散文吟詠。這說到底是審美不同,未必能分高下。而一旦有了審美,就有了“惡惡”,也就有了對抗。(未完待續……)

PS:求推薦,求月票。

第一八六章 少年說

在十四子的復古派看來,唐人至開元之後就有了暮氣,宋人只會拾人牙慧,十分可鄙。

至於元人,呵呵,粗俗之徒不足論耳!

甚至連唐宋八大家,在他們看來也只有“尚古文”——提倡古文運動,是他們的閃光點。

而唐順之、歸有光領導的唐宋派,則覺得行文應該直白些,秦漢時候那種堆砌各種生冷典故,文字佶屈聱牙的風格實在討厭。應該學學唐宋,尤其是韓柳歐蘇等八大家的文章,簡明扼要,不重辭藻,而辭章之美躍然紙上。

文學審美的差異令這兩派直接對罵,而且言語極重,偶爾還有人身攻擊,放在後世許多論壇都有可能被版主關小黑屋呢。

“雖然各有所美,各有所惡,但是‘言之有物’卻是諸君所共識。”徐元佐道:“小子以為,只要言之有物,能為載道之器,皆是一體。故小子讀古人文章,只求其實物;讀今人文章,只觀其載道。至於文風如何,何足道哉?恐怕這也是十四子之本意,而唐宋大家之所求。”

林大春暗笑:果然是少年之人,不知道人心爭執,豈會因為一同而存百異?

他道:“言之有理。你可帶了往日習作?”

“來得匆忙,並未帶來。”徐元佐暗道:往日不寫作文,真不好意思。

林大春略有遺憾。

“請大宗師命題,小子這就寫來。”徐元佐又道。

林大春心中一動,道:“便以‘少年’為題,寫篇古文。”

“敬諾。”徐元佐躬身告退。

徐元佐不知道林大春是怎麼想到“少年”這個主題的,但既然出了題目,斷然沒有討價換件的道理。更何況“少年”一題。正中徐元佐懷抱。

張元忭聽了此題,心中第一個反應是《孟子?萬章上》。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