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鄧子龍被追賜為都督僉事(從二品)。
朝鮮方面,李舜臣被追封為公爵,幾百年下來,能加的榮譽都加了,成為了朝鮮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 想看書來
百戰中國之64_明朝_寧遠之戰
百戰中國之64_明朝_寧遠之戰
得分項 得分 權重
戰略意義 27 30
戰爭規模 16 20
傷亡規模 14 20
戰爭知名度 12 15
將領知名度 15 15
總分 84 100
兵將 後金 明朝
雙方兵力 不詳 不詳
傷亡兵力 不詳 不詳
將領 不詳 不詳
戰略意義
跟後金作戰,明朝也就是袁崇煥在寧遠打了2次勝仗,其他戰役,幾乎全是失敗的。
戰爭規模
後金
不詳
明朝
不詳。
傷亡人數
後金
不詳
明朝
不詳。
將領
明朝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1619年,中進士,授邵武知縣。1622年,為兵部職方主事、寧前兵備僉事,1623年,築寧遠城,1624年,升兵備副使、右參政,1625年,升按察使,1626年,寧遠之戰後為遼東巡撫,1627年,寧錦大捷後為右都御史,1628年,升兵部尚書,1629年,加太子太保,皇太極行反間計,崇禎將袁崇煥下獄,1630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梁啟超《袁督師傳》: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康有為《袁督師廟題聯》: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戰爭程序
本篇講述的是,1626年至1627年這2年,袁崇煥在寧遠先後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戰役。
天啟二年(1622年)兵部尚書及遼東經略王在晉到遼東,他主張“拒奴撫虜,堵隘守關”。“拒奴”就是將滿洲人拒於山海關之外,“撫虜”就是安撫蒙古人,“堵隘”就是在山海關外在修築城池,“守關”就是守住各個邊關城池。
王在晉的這個8字方針基本得到朝廷和將官的認同,只是在什麼地方修新城,產生了很大的分歧,王在晉也因此降職。
王在晉主張在山海關之外8裡地的八里鋪修築新城,這個想法遭到手下袁崇煥的極力反對,反對理由如下:
一、8裡內有2座城,可以容納8萬士兵,其他地方的兵力必然遭到削弱。
二、新城如能守住,舊城就不會遭到什麼打擊,舊城反而沒有作用了。
三、新城如果守不住,4萬新城守軍撤往舊城,舊城如果開關接納,敵兵也會混入進來。如果不開關接納,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袁崇煥主張將新城修在山海關之外200裡地的寧遠,寧遠,位於遼西走廊中部,“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守住寧遠,也就等於扼住了這條走廊的咽喉,能確保200裡外的山海關的安全。
遼東經略孫承宗也認為修在寧遠好,於是開工。
袁崇煥到寧遠城後劃定建設規範,城牆高三丈二尺,城牆垛口高六尺,城牆基址寬三丈,城牆上寬二丈四尺,城牆四角築炮臺凸出於城角用來架設紅夷大炮。城內佈置以各門為軸建";十字形";道路,十字形大街中間有鼓樓一座為戰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曉更辰所用,察院行臺、參將府建在城內東南。按察兵備司設在西北(即永和街北),城外有護城池一週。
4萬部隊,修了1年,完工。
寧遠城竣工後,孫承宗調袁崇煥鎮守寧遠。孫承宗自己則坐守山海關,並備前屯,充當其後盾。
隨著寧遠城守的日漸鞏固,明軍防線不斷延伸。
天啟五年(1625)夏,孫承宗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這樣,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里,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同時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關錦寧防線。
此時對明朝來說,形勢一片大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