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齕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秦軍遠道而來,糧芻輜重補給維艱,又有好戰嗜殺所謂“虎狼之國”之名,在上黨可謂“失道寡助”;趙軍則以逸待勞,補給可源源而來,又有上黨吏民的全力支援與合作。這就決定了秦軍利於速戰速決,趙則利於持久之戰,而所以“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者,正是這種戰略戰術利害的客觀反映。強秦弱趙之所以有數年相峙局面的出現,則是廉頗戰略思想、軍事藝術遠勝於王齕的客觀反映。上述難分難解的戰局倘若長此下去,顯然將越來越向有利於趙而不利於秦的方向傾斜。
趙括——白起決戰
秦國和趙國100多萬軍隊僵持在前線,不種地不納稅,還要國家補貼糧食和軍餉,秦趙兩國都不堪重負。
在此種情況下,秦趙兩國都在尋求一些變化,能夠打破僵局的變化,更換主帥就是一個建設性的改變。
當時趙國有能力獨當一面的人物有幾個:
一、廉頗,已經在前線抗了3年,繼續扛下去沒問題,但要他迅速打敗秦軍,似乎勉為其難,畢竟他老了。
二、藺相如,完璧歸趙這樣的謀略他很會玩,但他是文官,帶兵打仗不是強項。
三、李牧,跟廉頗一樣,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接替年老的廉頗的最佳人選,可惜的是,此時他正在北方抗擊匈奴。
四、樂毅,曾指揮燕趙聯軍,連克齊國70餘城,可惜現在老了,在家養病。
五、田單,曾憑藉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收復齊國,能力沒有任何問題,可惜剛來趙國,趙國將士未必服他。趙國東面的附庸小國居陶國造反,田單此時正率領小部分趙軍去平叛。
六、趙括,跟隨父親趙奢征戰多年,治軍嚴謹,立下不少戰功。他喜好研究軍事理論,趙軍許多將領跟他學習兵法,他在軍中的威信很高。
這是一份多麼強大的名單,趙孝成王是多麼幸福!他的將領中,有戰國四大名將中的2位:廉頗和李牧,有才智超群的藺相如,有別國投奔而來的猛將樂毅、田單,有本土冉冉升起的青年才俊趙括。
面對西面秦國、北面匈奴、東面居陶國的三線作戰,趙孝成王決定要對秦軍速戰速決,抽出軍隊去對付其他兩個戰場。對新主帥人選權衡再三,趙孝成王決定起用趙括,他希望這個年輕人能打敗秦軍,為趙國帶來和平。趙孝成王起用趙括的原因,主要有:
一、他是名將趙奢之後,絕對效忠,事後也驗證了這一點,趙括以死報國。
二、能力不凡,麥丘之戰、閼與之戰中他的表現絕對出類拔萃,他對軍事理論的研究也有獨到之處。
三、可以服眾,他繼承父親馬服君的封號,在軍中威信很高。
四、年輕,比起廉頗等一干老將,他是趙國未來中興的希望。
五、長平山地,長平這個地方山地比較多,不利於廉頗這樣的平原作戰高手,而趙括曾經在閼與這樣的山地打過勝仗。
公元前260年夏,趙括到了長平,開始進行佈局,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每一個領導都有自己的風格,趙括也不例外。趙括裁撤了一些態度保守和消極的將領,提拔了一批進攻派的將領。趙軍一改3年來防守為主的戰略,頻頻出擊秦軍,取得了區域性的一些勝利。趙括下令西渡丹河,全線出擊。原來長年固守丹河以東沿山防線的部隊越過丹河,突破了秦軍丹西沿山防線。大部隊即由固守了三年的丹東沿山縱深防區集結于丹河東岸待渡,準備發動總攻了。
趙軍的變化很快就被秦昭襄王得知,秦昭襄王對王齕3年沒進展本來就不滿,見趙軍換將,火速起用戰神武安君白起。
白起到達長平後,面對咄咄逼人的趙括,佯敗後撤,把趙括及其幾十萬趙軍注意力吸引到丹西,放鬆了丹東的戒備;一方面于丹河、野川河分水嶺,秦軍縱深陣地加固設防以必萬無一失,同時分遣了兩支輕兵迂迴包抄已經空虛了的趙軍後路。這就是以25000人向東北溯秦川水(秦河,秦水,今端氏河)河床直插仙公山,然後折東南即於趙軍百里石長城防線背後,以斷趙軍糧道和援兵;另以5000騎兵強行突破已經放鬆了戒備的泫氏(今高平)、金門鎮(今高平店上)戰略要點,然後向東北直插小東倉河河床一線,直撲故關,與包抄百里石長城後路的部隊會師,從而將趙軍一斷為二,即使此線以北的趙軍失去了大糧山的軍糧和輜重補給,使此線以南的趙軍失去了與主將的聯絡。
至此趙軍陷入於這樣一種境地:由泫氏(高平)至長平關一線,丹西秦軍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