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軍積極地準備進攻緬甸時,他們拒絕中國軍隊入緬,使中國軍隊首次錯過了在緬甸打敗日軍的良機;等到英軍遭到西當河慘敗,他們卻緊急請求中國軍隊火速入緬。顯而易見,英國人這種作法,無非是要中國軍隊來到緬甸掩護英軍撤退,並讓中國軍隊替英軍分擔緬戰失敗的責任。因而,他們在不再向緬甸進行任何增援的情況下,竟把因成功地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上將派來緬甸,他履職的次日(1942年3月6日)便下令放棄仰光,使蔣委員長於3月3日在臘戍策定“保守仰光”和“萬一仰光棄守後舉行反攻以收復仰光”的方略化為泡影。嗣後英軍更是屢屢背棄承諾放棄陣地、自陷困境,以致中國軍隊不得不派兵去救,遂使業已準備就緒、且能穩操勝券的“同古攻勢”和“平滿納會戰”相繼中途夭折,從而導致緬戰的全面慘敗,英國人實難辭其咎啊!
蔣介石在聽取史迪威上述這番講話時,神情凝重、默然無語。史迪威見狀便話鋒一轉,矛頭直指中國遠征軍少數在緬甸戰役中指揮無方、作戰不力的指揮官和部隊,他指姓道名地提出應對甘麗初、張軫、陳勉吾、劉伯龍、馬維驥等人給予軍法懲治,對彼等所統率的部隊也應加以整編,以振法紀。緊接著,史迪威又興致勃勃地向蔣介石夫婦陳述,他已籌劃成熟且對之期望殷切,而可行性和勝算均甚高的“中國軍隊改造與收復緬甸的具體方案”[筆者注:這個方案通稱《收復緬甸計劃》。關於收復緬甸作戰指導方針的具體內容,前已述及此處從略]。史迪威一直認為軍隊是戰爭的基礎,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先建立一支“組織嚴密、人員健全、裝備精良、紀律嚴明、愛護百姓、訓練有素、補給得力、指揮有方、英勇善戰”的軍隊。他把改造中國軍隊使其卓具戰鬥效能,作為首要目標來抓。他除了要在印度建立蘭姆伽訓練中心,以新22、新38兩師為骨幹,用美械裝備訓練一支嶄新的10萬駐印軍,代號為“X”部隊;還要在昆明建立Y部隊訓練中心,在雲南用美械裝備訓練第一批30箇中國師,以“Y”部隊為代號,用以配合在印度的“X”部隊和美英聯軍舉行反攻,收復緬甸。史迪威並且信心十足地斷言:收復緬甸和安達曼海域後,仰光港口的海運功能將重新恢復,其月運量至少可達3萬噸以上。這樣,第二、第三兩批各30箇中國師的裝備訓練工作,便可於短期內全面展開,並在可期望的時間內順利完成,從而可以由中國大陸對日本發動決定性的進攻,以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這個偉大的時刻是指日可待的了。
史迪威的陳述的確很有誘惑力,它引起了蔣介石的深切關注。他決心要促使史迪威這項收復緬甸的戰略計劃能儘快付諸實施,以圖儘快擺脫中國被日軍重重封鎖的困境,開創抗日戰爭的新局面,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奪取戰爭勝利建立條件。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緬戰失利 中美關係暗流洶湧(1)
然而,由於緬甸戰役以失敗告終,導致入緬援英的中國遠征軍精銳遭到重創。元氣也受挫傷,人員裝備損失過半,士氣民心俱受影響。退出緬甸後,日軍前鋒直逼怒江,國際陸路交通全被截斷,使我國抗日戰爭的境遇更為困窘,國人對此莫不憂心忡忡。
蔣介石則是痛心疾首。他不滿於史迪威置身於緬甸戰役中,竟以旁觀者、評判者自居,而忘卻自己是緬甸戰役中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羅卓英只是他的執行官的事實。這時他仍然不知自省反思,更無自責之意,竟然將緬戰失敗的過失一股腦兒全推到別人身上,把自己洗刷得乾乾淨淨。他這種諉過於人的做法,已使蔣介石非常反感。尤其是近來美國軍方屢屢背離羅斯福總統對中國的承諾和政策主旨,另搞一套有損中國尊嚴和利益的不恰當做法,更引起了蔣介石的疑慮和不滿。6月24日,蔣介石召見史迪威時,敦促史迪威必須儘快組建中國戰區聯合參謀部,立即進行運作,發揮其功能。首先要制定中國戰區全域的全面作戰計劃,應特別注意對日作戰程序中,各個戰略階段所需陸空兩軍實力之整備與提高,後勤設施之構建與軍需物資之儲備;更要注意關於收復緬甸、泰國、越南等地攻勢作戰的全盤規劃、充分準備。蔣介石還對史迪威強調指出:緬甸棄守,使中國的陸上國際交通完全鎖閉,以致人心震動,全域性動搖,形勢愈見艱險。目下惟一的補給渠道就是中印間的“駝峰”空運。中國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竭盡全力來保持中國的現狀,堅持抗日戰爭。因此我殷切地期待著美國軍方,認真執行羅斯福總統對中國的承諾,儘早悉數將500架作戰飛機交給中國,同時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