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何益?”宋又說:“一年多來,空言多矣,於事何補?就飛機一事而言:①、B-29空中堡壘24架原定赴華,現卻改歸英國。②、B-24輕轟炸機66架,8個月前即已允撥,後減為30架,竟也改歸英國。③、雙引擎運輸機17架早已派定援華,現也改飛開羅。④、蔣委員長要召見第10航空隊司令布里爾頓赴渝相談,他竟以未奉史迪威之命為由規避不應。凡此諸端足見美國軍方實無與中國真誠合作之意,君赴重慶未必能改變僵局。”]
由此可見,中美關係確實已近破裂邊緣。羅斯福為修復中美關係,於27日致電蔣介石,內雲:“史迪威來電悉。特向您保證,美國及其盟國均確信中國為共同作戰之重要分子,並視維護中國戰區為擊敗敵人最切要之步驟。最近軸心國兵力在近東迅速推進,突使美國面對最危急之局勢,若不立予制止,恐中印交通亦將中斷,故曾蒐集一切可能力量赴援,以保持我與中國戰區之交通線。美國第10航空隊重轟炸機赴埃及助戰,乃一臨時措施,一俟保衛交通之空中力量充實後,該批飛機即當調回第10航空隊。至B-24輕轟炸機現在喀土穆待命,尚未決定在何戰區使用;至在印之中型轟炸機與驅逐機,仍為支援貴軍之用。”蔣介石看了羅斯福的這份電報後,表達了對前事既往不咎的態度。美陸軍部長史汀生聞訊,面見宋子文表示甚感欣慰。6月29日,蔣介石便再召史迪威來見,面告:設立中國駐印軍,任命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其副手;史迪威可回印度主持其事,籌備收復緬甸的作戰。並表示中國支援史提出的收復緬甸計劃,但應滿足中國戰區的最低需要,其主要內容是:(1)、請美國於8、9月間派3個師來印,協助中國軍隊收復緬甸,恢復國際通道。(2)、自8月起應保持中國戰區第一線作戰飛機500架。(3)、自8月起每月應保持中印空運5000噸之數量。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緬戰失利 中美關係暗流洶湧(3)
蔣介石叫史迪威將這三項要求納入他那個《收復緬甸計劃》之中,送交美國軍方和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審議透過。史迪威說,他認為這三項要求除飛機數量和時間限期外,其他內容同他準備向馬歇爾報送的《收復緬甸計劃》基本一致,他的本意是願意向美國轉達的。但是,他是向美國國旗宣過誓,堅決維護美國利益的美國軍人。而且被美國派到中國來執行使命,他本人的基本地位就是維護美國利益。而這三項要求卻帶有最後通牒的意味,所以他不能轉達。蔣介石因羅斯福27日來電而心情轉好,便決定支援史迪威的收復緬甸計劃,並派其赴印進行籌備,不料,史迪威竟拒提其三項要求,蔣介石猶挨悶頭一棍。
此事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27日羅斯福的來電,剛剛稍為舒解了一點蔣介石心中鬱結已久的憤懣。29日史迪威竟拒絕向美國轉達中國的三項要求,這使蔣介石夫婦十分不滿。尤其是兩天後史迪威又拒絕蔣介石要他撥兩架運輸機給中國航空委員會的指示,並聲稱:“本人負責及管理租借器材,並決定移轉其所有權之時間與地點,俟所有權移轉之後,委員長乃有處分此項器材管理之權。本人此種行動系以總統代表資格執行之。”史迪威此種傲慢態度不但使蔣介石立即電告宋子文,令其徑向羅斯福告知其事,並囑宋子文暫勿談史迪威去留問題,由羅斯福自行決斷。
美軍方聞此訊後,便由陸軍部次長麥克萊以羅斯福名義電覆史迪威表示支援。宋子文看到此電稿即面見羅斯福詳陳其事。羅斯福面告宋子文說:“嗣後租借法案事,君代表蔣委員長、霍普金斯(Harry
L?Hopkins)代表我,在華盛頓共同商定,這樣史迪威事實上就只是專任參謀長而已。如委員長仍以為未妥,我當更換之;俟霍普金斯和馬歇爾返美時再定。”
由此可見羅斯福實無利用其軍事代表(史迪威)控制援華物資之用心,事情完全是出自美國軍方、特別是馬歇爾為了支援史迪威,便利用其手中職權變更羅斯福對華政策主旨所採取的手段[筆者注:這當中也含有史迪威本人及其身邊的軍事、政治顧問們的主意,我曾多次親自聽到過他們對此事的議論]。只要美國軍方不改變其對華態度,縱使更換了史迪威,另派美國別的將軍來取代史迪威,中國受到美軍方的不公正待遇的現象仍會照舊不變。透過此事也證明了當時中國外交工作的低能和侷限性。戰時外交在軍事方面無疑應占據十分重要地位,而中國政府把一個對於美國軍方不具備影響力的熊式輝派任駐美軍事代表團長(朱世明為付團長),這本身就是一種失策。這也表明當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