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孫子,王錫爵在明朝那件立儲大亂燉事件中受了不少非議。那個年代離現在還不算太遠,家譜俱在,口口相傳,王掞深以為恨。自入仕以來,簡直要拿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自己行得端坐得正,不貪汙不循私、提撥寒門士子、彈劾走後門的官吏,教出來的兒子都頗有古時君子之風。一家子都稱得上是儒家道德楷模了。
最妙的是,此人於康熙九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除了這一份一開始進士裡的俊才會有的工作之外,他的第二份工作乃是左贊善,病休之後回來又是右贊善。都是東宮官,乃是胤礽的舊識。他還在提督過浙江學政,朝中有不少門生。他還直經筵,與康熙相處機會極多!
可惜了,以前他在詹事府的時候自己年齡還小,又不注意這些。好在現在也不晚,此人只有一求:令名。正合了保皇太子的意思。完全不需要刻意去靠近他,王掞自己就會心向東宮。
胤礽也擺出一副標準好太子的架勢,詢問戶部庫存問題。“汗阿瑪領免八旗士卒之借貸,卻不能有損於民,這筆銀子也算是給他們從徵的辛苦錢,是斷不能省的,還是要戶部來出,你們可有準備?”
王掞是個辦事認真的人:“戶部為軍需早有備下的銀子,起兵之初也備下了慶功恩賞用的銀子。臣正在核對數目,只是不知八旗欠債有多少,這個得他們報上來,戶部管不到旗營。”
高三燮的身體微微地前後搖晃著,又站穩了。胤礽確定,這些奴才絕對是有判斷力的。而且,他們的心情也是需要照顧的,你對他們好一點,他們的心情絕對會受到影響,而立場,也會不知不覺地改變。
119 太子的最後通牒
太監們對太子伺候得更加用心了,整個毓慶宮看起來都顯得分外和諧,卻不知道太子爺的心裡已經出離憤怒了。他從來不知道這裡面居然有這麼多的彎彎道道,也不知道原來太監的工作還能有這樣的技術含量。
以前不知道被這群傢伙暗地裡坑了多少!這起子狗奴才不曉得在背後都搞了什麼鬼!高高在上慣了的皇太子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他老人家一直以為,奴才就是該伺候主子的,就是該盡心盡力的,也以為他們那般‘老實’就是‘盡心’了。
沒想到他們還有另一種表情。他們有的是陰損的辦法,弄得你有苦說不出,讓你實際上受到了不公正對待,但是操作起來卻是合理合法的。
憤怒的太子殿下是絕對不會反省自身的,哦,他清醒的時候也沒有進化到反醒這方面的程度。他目前不過是反省一下與他爹的相處、對朝臣的態度而已。現在現實逼得他要正視一下這些奴才們的心情,其憋屈之情可想而知。
心中更有一種被侮辱了的感覺,能做得更好你們偏偏消極怠工,合著你們一直瞧爺是傻子吶?!
聲稱是要午休,把人都打發了,只有一個小太監留在外間隨時聽候召喚。胤礽不想回到後邊嚇著老婆孩子,是男人就該有擔當一點,這是原則。尤其是這種自己心裡的坎兒,說出來都嫌丟臉,還是自己憋屈吧。
不行,他還是想抽死他們!
呼地一聲坐起來,不能都收拾了,收拾一兩個還是可以的吧?外頭小太監已經開始打盹兒了,一聽裡面有了聲音,刷地跳起來站好,小心翼翼地說:“太子爺?還沒到您說的鐘點兒,您還能再歇一陣兒。”
“滾!”吼出一聲,又捶了兩下床板,心裡舒暢了一點兒。把手裡的被子當成那群混蛋的脖子一通掐,胤礽的理智還沒有全丟。以他對康熙的瞭解,至少在生活上康熙還是非常照顧他的,不可能授意做這種事情。完全是太監們的個人行為。
外頭小太監一縮脖子,心說這是怎麼了?這位主子以前脾氣已經不能用不好來形容了,自從大婚後就收斂了許多,而最近兩天,自從高諳達和賈諳達‘捨身護主’之後,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和顏悅色的了。
看來又要拉警報了。
坦白說,在奴才們的心裡,主子們固然是掌握了生殺大權,卻也是工作物件,自有對付的一套法門,太子爺不過是情商不好的工作的物件而已。不知道您啥時就會發脾氣,大家只好少說少錯、少做少錯,要是因此虧著了您,那也是情非得已,實在是風險太大。
不說高三燮等人,就是胤礽心中的乖奴才崔玉柱也是一樣摸索著方法對會他的:太子喜歡什麼就做什麼,絕不反對,管它是對是錯!就這樣崔玉柱一路順風順水、作威作福,直到被收拾。
於奴才們而言,小命捏在別人手裡,由不得不曲線一點。奴才可比主子苦多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