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3 / 4)

小說:唐詩鑑賞大辭典 作者:九米

的表徵?詩句中接連使用“細”、“浮”、“別”、“斷”、“孤”這類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悽清色彩,烘托了詩人的悲涼情緒。這種把物境、心境與身境三者結合起來抒寫,達到融和一體、情味雋永的效果,正是韓偓詩歌寫景抒情的顯著特色。

頸聯再由寫景轉入抒情。芳時,指春天。芳時恨,就是春歸引起的悵恨。但為什麼要說“人閒易有芳時恨”呢?大凡人在忙碌的時候,是不很注意時令變化的;愈是閒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節的轉換,鳥啼花落,處處都能觸動愁懷。所以這裡著力點出一個“閒”字,在刻畫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層看,這個“閒”字上還寄託了作者極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閒散之中白白流過,令人眼瞪瞪望著它逝去而無力挽回。這不正是詩人自己面臨家國之變而不能有所作為的沉痛告白嗎?下聯“地迥難招自古魂”,則把自己的愁思再轉進一層。迥,偏遠的意思。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原指祈禱死者復生的一種宗教儀式,這裡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詩人為惜春而寄恨無窮,因想到如有親交故舊,往來相過,互訴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處閩南,不但見不到熟悉的今人,連古人的精靈也招請不來,豈不更叫人寂寞難堪?當然,這種寂寥之感雖託之於“地迥”,根本上還在於缺乏知音。“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韓偓此時的孤憤心情,同當年的陳子昂確有某種相通之處。

結尾處故意宕開一筆,借流鶯的殷勤相顧,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沖淡了全詩的悲劇色調,實際上將那種世無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為深沉,表達得更耐人尋味。

通篇扣住“春盡”抒述情懷,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國之悲,一層深一層地加以抒發,而又自始至終不離開春盡時的環境景物,即景即情,渾然無跡,這就是詩篇沉摯動人的力量所在。

(陳伯海)

已涼

已涼

韓偓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韓偓《香奩集》裡有許多反映男女情愛的詩歌,這是最為膾炙人口的一篇。其好處全在於藝術構思精巧,筆意含蓄。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間華麗精緻的臥室。鏡頭由室外逐漸移向室內,透過門前的闌干、當門的簾幕、門內的屏風等一道道阻障,聚影在那張鋪著龍鬚草席和織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間結構安排所顯示出的這種“深而曲”的層次,分明告訴我們,這是一位貴家少婦的金閨繡戶。

佈局以外,景物吸引我們視線的,還有它那斑駁陸離、穠豔奪目的色彩。翠綠的欄檻,猩紅的畫屏,門簾上的彩繡,被面的錦緞光澤,合組成一派旖旎溫馨的氣象,不僅增添了臥室的華貴勢派,還為主人公的閨情綺思創造了合適的氛圍。

主人公始終沒有露面,她在做什麼、想什麼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繪著的折枝圖,卻不由得使人生髮起“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無名氏《金縷衣》)的意念。面對這幅畫圖,我們的主人公難道不會有感於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將大好青春同畫中鮮花聯絡起來加以比較、思索嗎?更何況而今又到了一年當中季節轉換的時候。門前簾幕低垂,簟席上新增被褥,表明暑熱已退,秋涼方降。這樣的時刻最容易勾起人們對光陰消逝的感觸,在我們的主人公的心靈上又將激起怎樣的波瀾呢?詩篇結尾用重筆點出“已涼天氣未寒時”的時令變化,當然不會出於無意。配上床蓆、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圖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閨寂寞之中渴望愛情生活的情懷,也就隱約可見了。

通篇沒有一個字涉及“情”,甚至沒有一個字觸及“人”,純然藉助環境景物來點染人的情思,供讀者玩索。象這樣命意曲折、用筆委婉的情詩,在唐人詩中還是不多見的。小詩《已涼》之所以傳誦至今,原因或許就在於此。

(陳伯海)

寒食夜

寒食夜

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這首詩描畫的是一個春色濃豔而又意象悽迷的細雨尖風之夜。乍看,通篇只寫景物,而景中見意,篇內有人。如果細加玩繹,它的字裡行間不僅浮現著留連悵惘之情,還似隱藏著溫馨纏綿之事。四句詩中,特別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鞦韆索”。這是一個點破詩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