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小說:佛是一棵樹 作者:敏兒不覺

淌芘哦擁耐純啵�湊��蠼值坪煬坡痰娜ゴΧ嗟氖恰�

在汽油緊張時你可沒得選擇,跑遍全城甚至郊區的加油站,都會讓你吃同樣的閉門羹。還是乖乖地找個就近的油站領個號吧,月初領的號,運氣好點的話,估計下旬就能排上,但是等待時間再長,每輛車限量100元的油,多一點都沒得商量。不管你是寶馬還是千里馬,大奔、法拉利,再好的名廠出品,再先進的科技打造,都得老老實實地躺在車庫裡睡覺。

現實如此,一點也不誇張,科學的發展造成我們無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如果不珍惜老天給我們的恩賜,等到失去時,就不僅是一個追悔莫及可以表述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不愧是真正的聖賢之師,他知道佛理長遠,教法深奧,如果沒有廣闊而無量的發心,就像給你一輛再名貴再先進的跑車,如果沒有充足的汽油保障,你如何到達漫長旅途的終點呢?

講解完最基本也是佛法最根本的教義——四聖諦之後,佛陀為了鞏固弟子們剛剛升起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道心,繼續開示了“慈、悲、喜、舍”,這四種對調柔心性,克服煩惱有著殊勝功用的無量之心。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不但是漢傳佛教的重要教義,在南傳、藏傳佛教中也非常重視。如南傳的《阿毗達摩論》(注1)第九章就有專門的介紹;在藏傳的很多經典開頭就是四無量心,如《文殊菩薩五字真言》開頭即是: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這是慈;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這是悲;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這是喜;於諸眾生遠離貪嗔痴,心住平等舍,這便是舍。

當然,以上述經文中所言,四無量心是諸位佛菩薩普度眾生時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似乎離我們太遙遠,畢竟“菩薩心腸”不會時時刻刻常駐我們的心頭,如若相反,你應該住在廟裡,你應該被供奉起來,更不會在顛沛流離中飽受七情六慾之苦。

不過在我們還沒有放下煩惱之前,四無量心卻是一種很好的情緒管理法門,尤其是在團隊合作,或所謂的“辦公室政治”中,它有助於在自己和他人之間發展出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它會讓你學會在職場中迴歸心靈的本質。因為說到底,我們還是在自然的孕育中長大的,這是這個星球的生存規則。

模組一:活在喜悅之中(2)

慈metta——慈愛、仁慈。

悲karuna——悲憫、同情心。

喜mudita——隨喜——對於他人的成就,自己心生歡喜。

舍upekkha——舍離——內心不對事物生起執取妄想。

這便是慈、悲、喜、舍的精神,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做到,哪怕只是簡短的一刻都不會很容易。所以在原始的佛教教義中,又把四無量心稱之為“四梵住”,原因可能就是:無論任何人只要能保持這四種心態的其中之一,甚至只是驚鴻一瞥,那麼在此刻之中這個人也如同活在大界梵天(可以理解為天堂)一樣沒有分別。

我們再來領悟一下“無量”的概念。四無量心,是四種心達至無量的擴充套件,無有邊際,無有限量,依佛所言:“眾生無量。”因為眾生無量,所以福德也無量。通俗一點理解,一方面是因為它們的物件是無量的眾生;另一方面則是它們可帶來無量的福報。

我們都是互相依賴而存在的。個人的快樂建築在群體的快樂上,而群體的快樂也來自個人的快樂。一個人如要得到快樂,就需要培養一種良好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及一切眾生。

當修習這四無量心時,人們便可以剋制嗔恨、貪慾、殘忍及由無知所產生的自私心理,使自己和他人在現在和未來得到快樂。

修習四無量心能夠培養正確的態度,對改善個人的生活和人際關係是有絕對幫助的。一個人若不受貪慾、嗔恨和自私心理的束縛,他在今世或來世中所得到的快樂是無量的。

佛陀曾經開釋說,世上有四種人。哪四種?一種是不關注個人或他人利益的人,一種是隻關注他人而不在乎個人利益的人,另一種是隻關注個人而不在乎他人利益的人,還有一種是既關注個人也關注他人利益的人。

不關注個人或他人利益的人有如火葬柴堆中的一根柴,中間搽了糞而兩邊著了火,既不能當村民的燃料,又不能充當森林中的樹木。只關注個人而不關注他人利益的人比前者聰明、高明一點。只關注他人而不關注個人利益的人會更卓越,更高超。能同時關注個人與他人利益的人則是四種類別之首領,是最佳、最高和最至上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