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石油真相 作者:左思右想

、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利比亞和奈及利亞,厄瓜多爾、加彭分別於1992年和1996年退出該組織,前不久印度尼西亞也宣佈了退出的訊息。

1970年,沙特出口原油的官方價格僅為每桶美元。

然而,1973年10月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卻改變了這一切。

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包括非洲產油國在內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同海灣阿拉伯國家形成以石油為武器的統一戰線,採取獨立石油政策,宣佈收回石油標價權,對西方國家所控制的石油公司實行國有,並大幅提高石油價格,將原油價格從每桶美元一下提高到美元,上漲數倍之多。與此同時,對以色列的“資助者”美國採取了中斷或減少石油供應的制裁措施。

1973年10月18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率先宣佈完全停止向美國出口石油;緊隨其後,利比亞、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產國也紛紛宣佈中斷向美國出口石油。由石油禁運導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圖序…1)就此發生,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把所需中東石油的國家劃分為“友好”、“中立”和“敵對”三個類別,以便採取“利用矛盾,分隔作戰,逐步為贏”的強大石油攻勢。符合下列三條件之一的劃為友好國家:(1)與以色列斷絕外交關係;(2)對以色列實行某種經濟制裁;(3)為阿拉伯各國提供某種軍事援助。而這一招釜底抽薪,在當年對美英等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而這一次石油危機也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及兩伊戰爭導致油價破“30”

第一次石油危機使油價翻著跟頭的往上猛漲,伊朗在石油上的收入也隨之迅速增加。20世紀70年代中期,伊朗石油年產量達到約兩億噸,居中東首位,世界第四位,一躍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富裕國家。巴列維的獨立意識開始抬頭,地區稱霸的念頭也油然而生,這引起了後臺老闆美國的不安。

在巴列維的領導下,伊朗成為石油輸出國組織中提高油價的積極力量,這對西方特別是美國尤其不利。美國對伊朗積極提高油價的立場非常不滿,兩者關係日益疏遠。而在整個過程中,伊朗民眾對於美國的態度始終是不甚友好的。美國扶植巴列維的高壓獨裁統治給伊朗人民帶來了巨大痛苦,同時斷送了伊朗收回石油權益鬥爭的事業。政府腐敗、道德頹敗、貧富差距增大、土地改革、整個社會的世俗化和西方化引起了伊朗社會最為強大、最有組織性的###什葉派上層的極度不滿,最終爆發了由霍梅尼領導聲勢浩大的###革命。(圖序…2)美伊間的樑子就這麼慢慢結下了,直到今天仍是地球上最滾燙的熱點。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石油真相 序(2)

###革命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圖序…3)。同時爆發的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兩伊戰爭,使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嚴重影響,驟降至戰前的兩成以下。油價隨即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嚴重衝擊了全球經濟發展,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致使油價破“40”

1990年8月2日,中東狂人薩達姆以科威特偷採伊拉克油田為由,悍然入侵科威特。用了不到十個小時,伊軍全境攻佔科威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可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圍繞石油,可將其主要目的分為三個方面,那便是奪取科威特的石油資金、石油通道和石油資源。透過戰爭將其欠科威特的120億美元一筆勾銷,將科威特的黃金、外匯及1000多億美元的國外資產據為己有;擴充套件通向海灣的口岸,佔有深水港口,使其石油出口不再受制於人;而最爽的還是其奪取科威特境內的石油資源。

西方世界豈能容忍伊拉克挑戰其在海灣的巨大石油利益。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透過了660號決議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出科威特,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老布什派遣部隊進駐沙烏地阿拉伯和波斯灣。不久英國、法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德國、義大利、埃及、敘利亞等21個國家的部隊和軍事力量,組成多國部隊司令部,由美國施瓦茨科夫將軍任司令官,開展“沙漠盾牌”行動。隨後,又展開了“沙漠風暴”和“沙漠軍刀”等軍事行動,取得了解放科威特戰爭的最後勝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