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部分(2 / 4)

小說:明末求生記 作者:換裁判

一個小小言官的摺子上開始的。

這個言官姓甚名誰不重要,有沒有受人指使則不太好說,總之他在奏摺中說自己讀過醫書,又與太醫院同僚交好,推斷此次遼東大疫乃是由於季節變換,疫氣橫生而成。

此疫氣最為可怕之處,在於能沾染人的口鼻後,相互傳播,是以為禍甚烈,大淩河的慘狀是其最佳佐證,另外,他還列舉了兩年前發生在陝、晉之交,逃難民眾同樣感染此疫病後,死傷枕籍的例子,內容頗為翔實,讓人不得不服。

第638章 戰後(2)

最後,該言官總結道,大淩河病死了這麼多人,周邊疫氣橫生,不宜派軍前往。

倖存的建奴殘軍,同樣會將疫氣帶回老巢,也不宜遣軍追殺。

而大淩河倖存的眾將士儘管沒有生病,但也沾染了疫氣,可能還因為送信將疫氣傳到了錦州,因此建議朝廷,盡棄錦、大兩地,其間將士任其自生自滅就好。

兩地以南的遼東軍兵,全部撤回山海關,不令一人一馬進出遼東,以免疫氣傳入中原,荼毒大明子民。

至少一年後再遣人出關探訪,若無疫病繼續肆虐,則可接收錦、大將士,同時根據建奴的情況,再定是戰是守。

此言一出,守、戰兩派都不服氣,很快用唾沫星子將其淹沒了。

不過很快,戶部的官員出來力挺,特別是戶部尚書郭允厚讚賞有加,甚至還說服了幾個閣老支援此提議。

當然了,郭允厚的提議沒有這個言官那麼偏激,置錦、大將士於不顧,而是稍微緩和了一些,表示這一年提供三十萬兩白銀的糧餉給錦、大兩地的軍兵,同時兩地將士開荒種田獲得的糧食,由他們自行支配。

其餘條件不變,除此兩地的遼東軍兵,全數撤回山海關,一年後根據疫情狀況,再行定奪。

這樣一個折衷的方案呼聲漸高,戰、守兩派也有人見風使舵,轉而支援,最後由崇禎帝一錘定音,就此定策。

崇禎此人雖然有些執拗,不願意輕易放棄國土,但是這次情況不一樣,雖然撤軍關內,但建奴同樣也沒有佔到便宜。

而且疫病的威脅如同懸在頭上的利劍,讓他不得不慎重對待,愛護子民的聲名,也足可堵住棄守國土的指責。

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明糟糕的財政,每年數百萬的遼餉,壓得大明朝廷喘不過氣來,戶部尚書郭允厚左右騰挪,能支撐這麼些年,也著實不易,眼下有這麼好一個棄守遼東,節省開支的機會,他怎會輕易放過。

哪怕這種情況只持續一年,但能剩下數百萬遼餉還是值得的,撤回山海關的軍兵中,至少有一半是民夫,可以就地解散,他們的錢糧不就省下了?

其餘將士的糧餉雖然省不下來,但山海關外各城池的維護,軍械的補充保養,所費同樣不少,這些就可以免了。

為此郭允厚不惜上躥下跳,鼓動朝臣閣老支援他的提議。

崇禎同樣是因為他的內庫囊中羞澀,最終同意了這個提議,不過給錦大兩地的糧餉稍微鬆了下手,最終定為一百萬。

大明崇禎四年十月上旬,拖了快一個月的聖旨,終於從京師傳到了遼東。

詔令祖大壽為大淩河和錦州的主將,就地駐防一年,其餘人馬全部撤回山海關。

錦、大兩地的軍兵還不到兩萬人,一年百萬的糧餉,還有自種糧食的支配權,足夠揮霍了,祖大壽規規矩矩地接了旨,安安心心地在大淩河呆了下去。

至於其餘各城,則紛紛開始撤離,這其中也包括了孫承宗所在的寧遠城。

孫承宗是推行堡壘戰法的堅定支持者,袁崇煥也是師從於他,他們收復遼土的策略,就是一座接一座地修建城池,前期只要能守好這些堡壘,就能限制後金騎兵的機動性,同時演練關寧軍的戰鬥力,等戰鬥力足夠的時候,再伺機出擊。

隨著明軍野戰能力的喪失,此舉雖然無奈,但也不得不說還算是一個過得去的笨辦法。

說它還過得去,是隻要不失守城池,就能保住現有遼東地盤,不用擔上失土之責,同時也能磨練明軍。

說它笨,是因為此法完全沒有考慮大明的財政能力,現在才將城池修到大淩河,朝廷就已經不堪重負,甚至引發了民變,要是這麼一路下去,修到盛京附近,不對,還修不到盛京附近,大明就會徹底破產。

志文放出來的鼠疫,同樣打斷了孫承宗的戰略構想,堡壘戰術就此中斷,因為事關百姓的性命,又是內閣與皇帝一同下的旨意,這位薊遼總督也不敢強項,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