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系。
雅隆覺阿王系——哦松之孫扎西鄒巴有三個兒子:巴德、斡德、基德,稱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個兒子赤穹,據雅隆秦昂達則城,形成雅隆覺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後人在青海定居,成為宗喀王。
對於吐蕃諸部,徐皓月暫時覺得征服和佔領並非上策,此時吐蕃的土地大多是高原山地,物產不富,交通不利,是漢人眼中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況且中原、江南此時也是地廣人少,也沒有精力去顧及吐蕃。徐皓月對吐蕃諸部的打算是拉攏親漢的部落,然後向吐蕃傳輸些漢文化,或許將來會讓這些部落像唐朝時期的回紇等部落一樣,漸漸歸於漢化。
而大理國在徐皓月眼中卻是不能放棄的,歷史上趙匡胤派大軍南征,到了大渡河之後,趙匡胤鑑於唐朝南征南詔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稱此外非吾有也,便沒有繼續南下,大理國得以儲存。其實也並非趙匡胤軟弱,當時宋軍攻滅後蜀,尚有南漢、南唐未平,北邊有北漢、契丹,不願意把兵力用於西南的蠻荒之地,所以才沒有南下。而大理國一直國力不強,國中上下篤信佛教,以儒釋治國,不好殺戮,對外無掠地野心,所以長期同宋朝保持了相對平穩的態勢。
不過這時候徐皓月可不願放棄南下的機會,大理國雖小,但它卻是控制南邊諸國的跳板,其實最主要的是徐皓月乃是在大理蒼山上穿越的,在他心底裡一直希望能故地重遊,也不知道在哪裡會不會再發生些什麼。
徐皓月的心中其實已經有了一整套完整的開疆擴土的大戰略,但這一切的實行必須在他穩定了國內政局之後,而這一切的開端便是從遊說張永德開始,這讓他有些期待起明日和張永德的會面來。
第二百八十一章 玉清說永德
九日之變中,有人激賞、有人振奮、有人嫉妒、更有人惶恐,總之是不一而足。1小;说;网;張永德的心情很是複雜,說幸災樂禍,但他高興不起來,因為大周精銳、自己曾經統領過的殿前軍死傷慘重,不少將士薨於此役,他平素帶兵仁厚,心裡是高興不起來的;說淡然無味,但他內心不能平靜,因為徐皓月立功絕偉,一躍成為大周的定梁國柱,這份殊榮原本應該是他的;說鄙夷忌恨,但他卻又不得不佩服徐皓月,他在不動聲色之間定計平亂,也算是將叛軍的危害降到了最低,張永德自忖若是他來平亂,興許不能做得這般漂亮,他最欣賞的一點就是徐皓月沒有病急亂投醫,招外地兵馬入京勤王,否則局面將會更加混亂和複雜。
總而言之,張永德這些日子以來,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此時他不過四十餘歲年紀,尚不算是年邁,正是男兒大展宏圖的時候,但自從被柴榮明升暗降之後,他就自暴自棄的遠離朝政,等著看大周的好戲,他也知道主少國疑一定會有事發生。只是他沒想到變亂來得快,去得也快,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這些天他想了很多事,想起了從前的高平之戰、淮南大戰,那時候他是何等風光啊。
他本就不是一個甘於寂寞的人,一股氣一直在胸口之中徘徊,那是一個武人的爭強好勝之心在作怪,他開始不甘心就這樣一直寂寞下去,因為才四十多歲就尸位素餐到老,張永德心有不甘,他也想再做一番大事的。
但他也不好意思主動想朝廷索要什麼,因為一開始便是他先不問政事的,這個時候面子還是要的。
這天散朝後,張永德沒有像往日那樣,自己便大步流星的徑自離去,他的腳步明顯的慢了下來,開始留心傾聽身邊大臣議論朝政,他最關心的便是禁衛軍的整編之事。他也知道殿前軍這次兵變,朝廷是無論如何不會再保留殿前軍的名號了,果然朝廷頒下了整編詔令,將剩下的殿前軍和侍衛親軍合二為一,重新定了禁衛軍的名號。
張永德還是很欣賞朝廷如此雷厲風行、行事果決的手段,相信整編之後的這支禁衛軍將是大周的支柱,而且對參與兵變的殿前軍也沒有太過刻薄,遣散、留用加上整編之後,可以打消許多人的顧慮,對迅速穩定兵變後的朝局是相當有作用的,只要軍隊不亂,轉而擁護朝廷,朝局就亂不到哪裡去。
當聽到幾個文臣議論到徐皓月等人對待兵變大將家眷太過輕寬之時,言語之間多有憤憤不平之意,張永德忍不住便想上前辯駁幾句,這些文臣就是沒事在背後胡亂議論,須知那些大將也是為大周立過赫赫戰功的,難道連家眷也不能保下?非要搞得朝局不穩,人心惶惶才好麼?
張永德正想上前說幾句的時候,卻聽身後一人細聲細氣的道:“駙馬爺,太后宣召,請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