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是李昕的確是個勤奮的人,但不是作為學生,對於籃球他可以傾注超過100%的熱情,相反的對於其他事情則要冷淡許多,每每在上課的時候,李昕全神貫注地在書上寫著划著,薛老師每每經過視窗都會以為他和其他學生一樣在認真地做著筆記,而實際上隨便翻開他的任何一本課本。都可以毫不費力地看到一大串籃球運動員的名字。有cba的。nba的,自己學校的,動畫裡的,甚至美國大學生籃球聯盟的球員。仔細比對一下的話會發現平時英語成績總在及格線徘徊的李昕對於外國球員的姓名的拼寫居然一字不差,尤其是一些歐洲球員的名字,不要說拼了,就是能夠準確地讀出來在一般人看來都挺不容易的。而對於球員的身高體重年齡位置之類的資料李昕則更是如數家珍。除此之外,一些籃球的專業術語也可以在他的課本上找到。少年心中對於籃球除了喜歡打之外,還熱衷於組合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球隊。
李昕家裡並不富裕,在這個電腦的普及率幾乎和電視機的普及率一樣的時代,李昕仍然沒有一臺電腦,所幸球友卓一凡家境較富裕,擁有兩臺臺式電腦,一臺搭載無線上網功能的膝上型電腦。卓時常把膝上型電腦帶到學校,課餘時間李昕便向卓借來上上網,去籃球相關的網站了解籃球。而下課之後有時也去卓的家裡打打籃球的遊戲。在擬真度相當高的籃球遊戲中,起初李昕老是輸給卓。但在熟悉了一段時間之後,卓竟漸漸地敵不過李昕了。歸根結底李昕在課本上所演練的陣容在遊戲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熟悉了遊戲的基本操作之後,所比較的就是更上層的戰術運用,臨場排程的能力,而心浮氣燥的卓在相持一段時間之後看到比分落後往往就失去耐心最後落得慘敗的下場。
而在別人看來沒有多少吸引力的籃球遊戲李昕卻樂此不疲百玩不厭,由此可見其對於籃球的痴迷程度了。
高中的生活有時並不像一些影視劇中呈現的那麼精彩,更多的是兩點一線,家長老師的簡單生活,有時單調得乏味,焦躁不安的年齡總不甘於這種單調,於是少年便尋找著自己的調味劑,或者說是理想中的理想。
隨意一點的選擇了遊戲,認真一點的選擇了學習,溫情一點的選擇了戀愛,熱血如卓一凡般的選擇了運動,因為流行,所以又在運動中選擇了籃球。執著如夏俊一般的選擇了在三分線上精益求精。當籃球走入了他的生活才將孤寂如李昕這樣的性格漸漸稀釋。
找到的三張照片喚起了少年碩果僅存的記憶,現在除了籃球,他似乎要花費一部分時間去尋找自己不太完整的記憶……
當初為什麼會喜歡上籃球而不是其他運動的呢?僅僅因為一個人的表演改變了李昕籃球只是一群高大的人玩的投球遊戲的看法,不知是從哪裡翻出的一些籃球錄影,清晰地記錄了一個偉大的籃球運動員的奮鬥過程,一場場經典之戰中,向一個個巔峰發起挑戰,最終成為萬眾矚目的天皇巨星,那個人便是籃球天才:邁克爾,喬丹。
僅僅是冰冷的數字根本無法體現天皇巨星的過人之處,只有真正看過他打球的人才會深切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競技之美,原來激烈的體育運動也是一種藝術。
優雅的姿勢,層出不窮的得分方式,永不枯竭的創造力,時快時慢從容地掌控著比賽的節奏,帶領球隊在落後的時候不急不躁,領先的時候不疏忽大意,勝利似乎總是站在他這一邊的。無論是第一次三連冠時的舊隊友,還是第二次三連冠時的新隊友,似乎只要是能夠打球的四個人加上飛人就等於勝利,這樣一個方程式,作為變數的飛人殿下蘊藏了無窮的能力,他是真正的籃球之神。
但是少年總覺得那不是第一次見到飛人,他的臉那麼熟悉,好像從前就見過似的,他當然已經記不清楚了,那時他才7歲,飛人宣佈退役的時候在一家電視臺的大螢幕前母親抱著孩子目睹了這一時刻。
而父親則因為工作關係長期在外,這天也是孩子最後一次和母親出遊,而第二天也就是1999年1月14日,母親被醫院查出患有晚期血癌,這對於年輕的母親無疑是雷劈般的噩耗,孩子被鄰居代養,兩年半之後,母親永遠地離開了孩子,而在母親住院期間,孩子僅僅見過父親三面。
見母親最後一面的時候,母親緊縮的眉間告訴了孩子她對這個世界還有深深的眷戀,她還有太多話要告訴孩子,她還有太多事要為孩子做,他才十歲都不滿啊,而她也才剛過36歲。雖然好多年過去了,但是在孩子的印象中母親的樣子是那麼蒼白和無力,那雙最後撫摸孩子稚嫩臉頰的手緩緩落下,也同時宣告母親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