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2 / 4)

小說:烽火智囊 作者:知恩報恩

奇將戰略的精華定為分進合擊。德奧戰爭四年後,他又以分進合擊的戰略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法國軍隊,在他的督導下,德軍的動員和運輸工作執行得像鐘錶一樣準確。他曾經將一個軍團插入法軍兩大主力軍團之間,將其分割成彼此隔絕、難以呼應的孤立集團,創造了各個殲滅的有利態勢,分進合擊、敢走險棋。

老毛奇的另一個戰略改革就是新科技的運用,以優擊劣,大幅度地把技術革命引入戰爭。他認為那種把軍隊集合到一個點上,從正面攻擊的兵法已經過時,而應該用一部分兵力牽制敵人,實施進攻,但每一個戰術單位都要時刻保持進攻狀態,不讓對方有任何喘息機會。其間的要點是火力防守,火力進攻,火力掩護前進,始終處於主動地位。後來,他又加強了鐵路運輸,使得機動性大為提高,有助於他的分進合擊,外線作戰的戰略。總的來說,他崇尚他的老師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認為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然而當政治目標一旦確定,政治就暫時讓位戰爭,直到戰爭結束。

。 想看書來

從蔣緯國回溯辛棄疾(1)

幕僚觀念的養成及速度、力量的強調

從變更政工制度,到銳眼識人、心胸的拓展,再到山地戰術,可以說是蔣緯國幕僚觀念的初步養成。而裝甲兵的是與非,以及戰車的速度和編制運用,則是他強調幕僚的專業化的落點。

蔣緯國對部隊的政工制度甚為消極,或曰比較輕視,並非那些人的存在毫無價值,而是他們工作草率。他們往往只對層峰表現一種忠誠,其餘不在其視線之內。執行起來,徒有其名,不起作用。因為整體的構架有問題,每當設立一個新的機構、新的位置,國人的貪腐陋習便乘勢蔓延,新的架構開啟舞弊的大門,這對戰鬥力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削弱。

不過蔣緯國認為政工如能解決實際問題也不錯,他稱之為戰地政務,目的就是使軍事能得到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支援。譬如說,部隊進攻時,政務人員到達目的地後留下三分之一,部隊再前進,第二撥跟隨,那麼第一撥就留在原地,就變成了後方。同樣第二撥到達目的地,也留下三分之一待命,部隊再前進,第三撥又跟進,於是第二撥又變成了後方。那麼最早的第一撥呢,就可以還給地方政府,可以說是良性迴圈滾動。

抗戰後期,蔣緯國有一條情報線。當時他是裝甲兵司令部代表,負責遠征軍從印度、緬甸退回的車輛、傷兵,收容在上海,並負責車輛翻修。此前,隴海鐵路沿線的洪幫弟兄,他們都很尊敬蔣緯國,蔣緯國作為可靠的中轉,把湯恩伯的戰地情報送到西安交給胡宗南。裝甲兵投入戰鬥時,包括通訊、炮彈、油料、戰車、皮帶、引擎等,他都事無鉅細,予以指點交給湯恩伯部隊使用。戰車第一團裡面有個排長,他是一個標準的好乾部,在淞滬作戰時,他就要去暗殺湯恩伯,他的戰車有一門炮、三挺機槍,其中高射機槍也可以平射。他帶著部隊預備往裡衝,蔣緯國派兩個兵把他抱住。這人武功底子好,尋常人難以鉗制。其實這兩個兵是蔣緯國早就派到他身邊的,已經監視他三年了,直到他攻打湯恩伯總部時才把他抓住。他在臨刑前問蔣緯國:“副司令,你怎麼知道我是間諜,你講清楚,我死也瞑目。”蔣緯國說:“你實在是一個標準的好乾部。可是你好到了不盡情理的程度,我就開始懷疑,我盯了你三年,沒想到你這麼沉得住氣。”

蔣緯國從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畢業後,多方強調部隊的教育課程,長期致力於創立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

他在國防部第三廳工作時,頗覺投置閒散。因為一些重要的戰略都是上級直接掌握,他們不大用幕僚,這件事他的感觸很深,他分析其中的癥結,工作人員雖然是專業幕僚,但是廳長、副廳長都不受重用,一般都是參謀次長掌握業務,而次長又不過是給參謀總長傳令而已。這種分工體制問題多多。居高位者掉以輕心,忽略幕僚工作的性質,專業幕僚異化成待遇極高的傳令官,久而久之,參謀本部的策劃指揮能力就會退化。

蔣緯國在擔任陸軍指揮參謀大學的校長時,本來蔣老先生想把編排課程的事情交給張某,不料三次教育計劃,他都寫不成文,後來改由蔣緯國和於國權來做,蔣老先生看了很滿意,於、蔣二人的野戰修養較全面深入,兩人互相補充發展成完善的方案。

蔣緯國認為戰略教育的目的在於展開將領的心胸和視野,有的學員只會搬弄條文,思考嚴重缺位。蔣緯國就問他們,你們沒學過,要從哪裡學?他們說,老師教啊!蔣緯國又問,老師從哪裡學?他們答:老師的老師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