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小說:烽火智囊 作者:知恩報恩

,乃綜合文言作品尤其是歷代駢文的成就,沉潛深鬱,而又脫穎而出,運用出神入化,實為國粹爛熟時期的結晶。白話文學家採蔑視之態度,殊不知他的作品多為傳頌一時的名篇佳作,非大手筆不能為。

他替黎元洪覆任總統後所擬的電文,捨我其誰的心態中又透著一種優遊不迫,於是先把當年辭職的情況宛轉表述一通,情詞復沓,不厭其煩。“人非木石,能無動懷?第念元洪對於國會,負疚已深,當時恐京畿喋血,曲徇眾請,國會改選,以救地方,所以紓一時之難,總統辭職,以謝國會,所以嚴萬世之防,亦既引咎避位,昭告國人……”,“十年以還,兵禍不絕,積骸齊阜,流血成川,斷手削足之慘狀,孤兒寡婦之哭聲,扶吊未終,死傷又至。必謂恢復法統,便可立消兵氣,永杜爭端,雖三尺童子,未敢妄信,毋亦為醫者入手之方,而癥結固別有在乎?癥結唯何?督軍制之召亂而已……”

這個就透著批判了。全文凡三千餘言,對各省督軍,先打後拉,把財政的用度、擁兵自雄的禍端、民間智識的遲滯、爭端的底蘊,縫紉包連縷述之。其間,像什麼軍國主義、共和精神、省憲制定、聯省自治、國家、法律、民意、機關等新名詞新現象羅列而推究之,至於政客與軍人的窺測與倒戈,瞬間命運的顛倒,也毫不客氣地批駁陳述,然後借各種軍閥之口,設出種種反問,每一反問,又都順勢予以解答,達成合於他意思的命令或意見,文氣宛轉堅毅,口氣則透著勸誘與威脅。

代撰文體貼主人身份,言事則周密詳盡,說理則深宛透徹,發語精警,細入毫芒,而所結論,卻又浩茫闊大,駢體文在饒漢祥手上,真可謂閎於中而肆於外了。

至於他贈杜月笙的生日聯,那就更是大匠小品,稍加點染 ,著手成春。聯曰: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將楚國的春申君拿來比附,那聲名顯耀的四公子之一;復將其家族比作漢中世族杜家,所謂“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此聯蘊藉含蓄,而氣勢包裹頗有發散的強勢語義和寓意,把杜氏的聲威,概括到極點。

抗戰勝利後章士釗也為杜月笙壽辰獻禮,那是一則短小的四六文,篇幅則如一幅長聯了。而其意義,較之饒漢祥的寥寥十餘字,差距不可以道里計。章氏同樣是個策士,他的高頭講章《柳文指要》做出扛鼎手的樣子。但他此文捧杜月笙到了一國重臣或者領袖的地位,恐怕杜氏本人看了,也會汗涔涔而下吧!“……吾重思之,其此人不必在朝,亦不必在軍,一出一處,隱隱然天下重焉……戰事初起,身處上海,而上海重;戰爭中期,身處香港,則香港重;戰爭末期,身處重慶,而重慶重。舍吾友杜月笙先生,將不知何為名以尋……”杜氏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將其收訖而已。杜氏的門聯,也是饒漢祥的手筆,聯曰:友天下士,讀古人書。

他代黎元洪寫給袁世凱的公文,更似一篇特殊的陳情表,舉重若輕,黎氏沒想到的,他也給挖掘殆盡,全文剴切詳明,意盡辭沛,而於古今政治得失之故,多作穿插,自然深切,掃蕩八代,獨有千古,委實可謂一種紙上的戰役。袁世凱的幕僚撰寫的回函有云:“褒、鄂英姿,獲瞻便坐。逖、琨同志,永矢畢生。每念在莒之艱,輒有微管之嘆,楚國寶善,遂見斯人。”篇幅形制精妙飄逸,更像六朝抒情小賦。 txt小說上傳分享

智識者的末路(5)

弄筆使氣,免不了百密一疏。黎元洪任副總統期間,他的職務要出現在饒漢祥的駢體文中,這種新科頭銜,不見於傳統典籍,饒氏搜尋枯腸,竟以太子的典故附麗之,謂之“元洪備位儲貳”,一時成為笑柄。

武昌首義元勳張振武被害案,黎元洪貓哭老鼠,有長電致袁世凱。饒漢祥運筆,代黎元洪數落張振武十五大罪狀,洋洋灑灑,文章做得峰迴路轉,全用四六文結撰,也真難為他。各罪狀之間須分立而又聯絡,僅就字面而言瀰漫一番搖曳波盪,但文字畢竟不能包辦一切。裡面要為黎元洪的陰謀洗刷、解套,那就不免氣短、不免敗露。黃興對其質問,僅三百餘字,其中如:“南中聞張振武槍斃,頗深駭怪!今得電傳,步軍統領衙門宣告之罪狀,系揭載黎副總統原電。所稱怙權結黨,飛揚跋扈等,似皆為言行不謹之罪,與破壞共和、圖謀不軌之說,詞意不能針對。”就可將其問得啞口無言。

黎元洪並不聰明,但卻屢想搞事兒,結果中了袁世凱的連環套,還把他的電文抄成大字報用以示眾——張振武遇害次日,袁世凱就讓人在金臺旅館門旁出示佈告,將饒漢祥所撰這篇副總統原電抄錄。如此一來,饒氏的文字,也就直挺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