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1 / 4)

小說:視覺人生:陳逸飛傳 作者:開了

┥銑亂莘傷透��鈉放品�啊K�林氐廝擔骸拔掖┥纖�偷囊路��俏�說磕釧�!閉飭釗�√�諼���蕁B砝薊匾淥擔�亂莘晌���艘環�突��骰��耄�亂莘紗蚶吹緇扒腖�┤タ椿�K�┗姑揮欣吹眉叭ィ�吞�秸庳�模�突�渤閃宋淳怪�鰲�

這些年,餘秋雨和陳逸飛常被有關機構和媒體安排出現在同一場合,或者分別出現在同一系列活動的不同階段。這裡只說幾個例子。

1998年初,為了弘揚中國文化,祝賀國際頻道開播5週年,中央電視臺向全球直播了一臺“跨越星空”的大型綜藝晚會,餘秋雨和陳逸飛被邀請作為發表祝辭的嘉賓出席了晚會。我從頭到尾看了這臺晚會,餘秋雨和陳逸飛都發表了簡潔而富有魅力的演說。後來林振宇在《“跨越星空”:追求高文化品位》一文中這樣評價餘秋雨和陳逸飛的出席:“晚會還特邀了餘秋雨、陳逸飛等知名人士任晚會嘉賓。餘秋雨先生談了中國人愛家思鄉情結的深層文化動因,陳逸飛先生則談了繪畫與中國音樂意境的融合。他們的參與大大提高了晚會的文化品位,獲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中國文化報》1998年1月17日)他們兩人上電視的頻率不算高,但大多出現在令人注目的時刻,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上海市委宣傳部在上海圖書館舉辦“人人網新世紀論壇”系列演講。餘秋雨和陳逸飛又出現在這一活動的邀請名單中。餘秋雨開壇作了《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演講,然後陳逸飛、白巖松、謝晉、陳思和、王安憶等知名人士先後亮相,回顧剛剛過去的20世紀,展望已經來臨的21世紀。

餘秋雨和陳逸飛與一批文化名人一起共同發起、啟動並完成了“夢歸海上——吳作人藝術回顧展”。發起書說:“吳作人先生素有在上海舉辦畫展之心願,蓋因先生入門從藝始於上海、作品首展在上海、赴歐學藝啟程於上海、與蕭淑芳女士定情於上海。因之上海始終是先生夢魂縈繞之地,此情脈脈,念念於彌留之際。” “我等感於先生之高風,更念與先生難忘之師恩與友情,於先生誕辰九十五週年之際,匯百卅件精品,假上海美術館舉辦此展,以饗滬上大眾與各界友好,告慰先生未了之夙願。”(《文匯報》2003年4月22日)吳作人的藝術人生與上海有著如此深刻的文化關係,是成長於上海又長期創作於上海的餘秋雨和陳逸飛十分關注的文化現象。正如發起書所言,“我等以對先生無限景仰與懷念之情,倡辦此展,重溫先生舊作,溫故而知新”。他們是有意在向先生學習,為上海作更大的文化創造。

令人感動的是,餘秋雨和陳逸飛聯手打造抗“非典”公益廣告片的行動。2003年的春夏,一場被稱為“SARS”的重大災難突如其來,這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是一次深刻的挑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眾多的文化人顯示了他們高尚的人格,餘秋雨和陳逸飛的攜手合作也是重要例證。當時正值“非典”疫情肆虐,當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邀請餘秋雨為一部公益廣告片撰稿時,餘秋雨一聽是為了抗擊“非典”,馬上放下手頭文稿,一口答應無償撰稿。而陳逸飛聽說是餘秋雨撰稿時,也無償地自願擔任導演。兩位文化名人攜手,分文不取,共同為拍攝一部抗擊“非典”的電視片而出力。餘秋雨撰寫的公益廣告語是用散文的筆觸寫的,區區幾十個字就包含了深刻的哲學內涵和人文力量:“誰也不想預約災禍。如果它不期而至,我們確也懂得:人類的淨化,大半來自病疫,人類的相助,大半來自危急,人類的高貴,大半來自災難。當一切很快過去,回過頭來會發現,我們跨出了多大的一步!智者不亂,仁者無懼。”字裡行間閃現著自信和樂觀。對這篇文稿,陳逸飛很是欣賞,他說:“它站得很高,給我們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陳逸飛表示,這是自己導演的首部電視公益片,短片表現的是“仁者無懼”的抗擊“非典”的主題,是一個宏大而深刻的主題。陳逸飛說:“從短短一分鐘裡,給觀眾一種體驗,告訴大家長久以來在災難面前,人類向來都是認真而樂觀的,堅定我們戰勝‘非典’的信心。”餘秋雨和陳逸飛邀請另一位重量級文化人、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楊立青為該片作曲。餘秋雨為該片寫的文章,是他一生中用散文筆法所寫的最短的一篇作品,而該片也可以說是藝術家陳逸飛一生中拍攝得最短的一部片子。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五章 餘秋雨筆下的陳逸飛(2)

現在,陳逸飛病逝,這部公益電視片成為餘秋雨和陳逸飛攜手合作的重要紀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