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兵場,相繼派出了超過十萬人的軍隊,分散進入西班牙,接受戰火的鍛鍊。
至於德國還有什麼不足,那就是海軍。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在大型的水面艦只上嚴重不足,尤其是航母的缺乏。希特勒已經從中國的歷次戰鬥經驗之上發現了航母的巨大的價值,德國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航母。
但是航母是一個龐大的作戰系統,沒有足夠的時間積澱是根本不行的,在這個時候鄧尼茨向希特勒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從中國引進成熟的航母設計經驗,甚至可以從中國引進一艘報廢航母,用了訓練飛行員和專業人才。
正常建一艘兩萬噸以上的航母要三年之間,訓練成軍也有兩年,而從中國引進軍艦和設計技術,就能減少彎路,時間至少能縮小一半,這讓極為看重效率的希特勒非常動心,他決定向遠東的朋友商討這件事情了。
此時的中國精力卻沒有放在這上面,喬宇執掌多年,在這些年之中,國家主權得到了恢復,失去了的領土被收回,順帶著完成了開疆拓土的使命,世界列強也被中國揍了一圈,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背後是無數人的付出,尤其是軍隊更是中國崛起的脊樑。
如今也到了酬功獎勵的時候,在對法國戰爭之前中國方面就已經開始醞釀這個,究竟如何評銜,涉及到對一個人的歷史評價問題,更是涉及到了諸多的部隊內部利益問題。
還有更棘手的問題,比如軍隊是不是設大元帥的軍銜,也就是喬宇的地位如何安排,政府之中的人員是不是參與其中,這些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最終喬宇宣佈退出評銜,同時也要求凡是在政府方面工作的也都退出,這一次的軍隊評銜完全針對現役軍人,其餘人等會按照貢獻大小,設立另一套獎勵體系。
中**隊總數達到了一百五十萬以上,海陸空三軍要平衡,川系和其他派系要平衡,老北洋的將領和後起的將領也平衡,資歷要考慮,功勞更要考慮,甚至地域分類也要注意,南北之間要全面照顧。
操作起來實際上就是一團亂麻,經過反覆思量,喬宇決定將軍設立六個級別,也就是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元帥自然是軍人的最高榮耀,喬宇在設定這個軍銜之後,要求必須有開疆拓土之功的人才能夠擔任,除此之外,不授予元帥。
大將軍銜也不能輕受,必須有過為國而戰的大功,揚國威於異域,這樣才能夠得到大將軍銜,按照這個標準,其實也就是開國初期的將領能夠達到,後期天下昇平以後,想要立這種功勞也沒有機會了。
軍隊系統的主體還是上將,中將和少將,至於准將的問題喬宇原本並不想設立,因為中**隊數量眾多,一旦設立之後,就會造成將軍氾濫的局面,不過總理王永江和顧問楊度力主設立准將,他們的理由很充分,就是這一次是普天同慶,自然要各方都高興,索性就來一個大派送。
喬宇也只好同意,經過反覆的權衡,這一次中國共選出了三位元帥,也就是蔣百里,吳桐,韓勇。其實還有其他人條件足夠。比如劉湘,石翼,潘文華等等,不過考慮到未來二戰中**隊還要大力參戰,那時候還要有一個更大的酬功行動,暫時就設定了三位元帥。
大將一共選出了十五位,分辨是劉湘、楊森、鄧錫侯、潘文華、石翼、蘇鼎、王懷、劉雲鴻、徐樹錚、張作霖、張孝淮、龍雲、陳紹寬、田頌堯、盧漢。
上將一共三十六位。其中包括王銘章、陸裕光、劉存厚、劉文輝,吳佩孚,馮玉祥,張作相等人。
兩外中將還要一百二十人,少將八百五十三人,准將一千七百人。這份名單擬定出來,基本上就將中**隊的格局確定下來。
其中元帥和大將都是川系出身,其他的將領是很難擠進來的,只有徐樹錚,張作霖和張孝淮三人功勞巨大,資歷也比較高,才擠進去,至於上將就比較平均。各派系的都有。更多的考慮的就是平衡派系。
而就在中國政府大張旗鼓的評選將帥的時候,中法有關印支三國的談判已經取得了突破。法國人已經同意放棄三國,將宗主權重新交給中國,而中國也要將所有的法國俘虜交還。
另外法國還要求中國給予法國半年的時間用來撤出在三國的財產,不過中國斷然拒絕,這些財產都是不義之財,哪能讓法國人從容帶走啊,而且中國這一次動用了五十萬人作戰,損耗了超過六億元的軍費,這些中國並沒有向法國索要戰爭賠款,已經算是寬大了,怎麼還能答應法國的要求。
為了能夠讓法國屈服中國將戰俘營開放,允許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