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對於物資緊缺的阿軍來說十分重要,尤其是送來的火箭炮更是讓張學良倍感振奮,現在阿軍雖然也有重型火炮,但是多數都是從義大利人手中繳獲的,彈藥補充很不穩定。
而且這些年義大利人也變得聰明瞭,積極修築堡壘工事,不停在在阿比西尼亞境內打下一個又一個釘子,有了107火箭炮,正好能夠對付這些據點,整個反攻計劃勢必變得更有力。
另外英國對於東非也十分看重,別看英國還牢牢守著蘇伊士運河,可是一旦位於紅海出口的曼德海峽被義大利完全掌控了,英國通向亞洲的道路一樣會被掐斷,因此能夠趕走義大利是英國求之不得事情。
只是中國再一次搶先出手,讓英國分外的不舒服,但是也無可奈何,只能儘可能的配合,並且送埃及方面調動了一批軍火交給阿軍,得到了兩國的軍火支援之後,阿軍的勢力壯大了很大,張學良也是信心十足。
阿比西尼亞的皇帝塞拉西已經和中國顧問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年是他們幫助自己籌劃經營,阿軍不斷的壯大,裝備越來越先進,戰術水平也不斷的提升,經過戰火的摔打考驗,阿軍在非洲的土地之上已經能算的起是一支勁旅了。
中國對待塞拉西的態度和周邊的小國並不相同,周邊的小國最終都要併入中國版圖,原來的權貴集團就成了中國打擊的重點,而非洲太遙遠了,中國沒有佔領的本事,因此就要結交朋友。讓阿比西尼亞自動綁在戰車之上。
首批武器運到了阿比西尼亞之後。就立即開始武裝阿軍的精銳部隊。張學良和塞拉西親自視察基層部隊,對他們進行指導。
這幾年下來,東非高原酷熱的陽光讓張學良也曬得黑黑的,和那些黑人士兵也差不了太多。看到他們來了之後,士兵都顯得十分興奮,主動打招呼,甚至有些士兵還又蹦又跳。唱起了民歌。
非洲人對於音樂和舞蹈都有很強的天賦,這也是他們宣洩情感的方式,對於帶領他們同義大利人作戰的皇帝陛下,士兵們是真心擁護的,而幫助他們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的中國顧問更是得到了他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他們用最熱烈的方式歡迎張學良一行人,甚至連皇帝塞拉西都變成了陪襯,其實這也是中國這些年經營的結果。
張學良剛到阿比西尼亞之後,就在士兵之中推動識字教育,在基層建立識字班,阿軍之中的文盲率比起原本中國的軍隊還要駭人。很多高階軍官都不認識字,軍隊之中的檔案能看懂的都不多。
至於戰術。條令之類的東西更是一無所知,這樣一支軍隊根本不能稱其為軍隊,連民兵都十分勉強,要指望他們學習新戰法,操作新武器簡直勢必登天還難。
張學良等人也是硬著頭皮在做這些事情,阿比西尼亞的官方語言是阿姆哈拉語,中國顧問制定了標準,每個士兵至少要回寫五百個常用單詞,能看懂簡單的作戰指令,要認識地圖。
為了做表率,張學良等人也主動帶頭學習阿姆哈拉語,一年多的時間下來,張學良這些人基本上都能夠熟練使用阿姆哈拉文了,無論是日常交流,還是書寫檔案,至於阿軍士兵能掌握五百個單詞的還不到兩成,學習能力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阿軍的素質還是比以往提升了很多,尤其是想要升職當軍官首先要透過的就是文化知識考試,過不去什麼機會都沒有,就算是權貴子弟也是一樣,沒有後門可走。
這對於阿軍來說無疑是一種顛覆,以往貴族和普通人是涇渭分明的兩個集團,軍官只能由權貴擔任,底層民眾只能老老實實的當大頭兵,現在卻變成了唯才是舉,只要有能力,肯學習,成績優秀,底層士兵一樣可以比貴族升遷的還快,要是立下戰功,能夠得到皇帝的親自表揚。
這毫無疑問是很好的激勵制度,阿軍的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士兵不再畏懼戰爭,相反還把戰爭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閒暇時間絕大多數人都在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中國下大力氣推行文化教育也是有另一番算計的,非洲地區多數都是英法殖民地,官方語言是法語和英語,如此一來這些殖民地在獨立之後,還要收英法的遙控,而阿比西尼亞則是一個特例。
中國現在推廣文化教育,而阿比西尼亞本國的書籍人才也都有限,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學習外國的著作,汲取營養,這樣就必須學習外國的語言文字,由於有了中國顧問的教授,他們下一步很自然的就要學習漢語,看中國的書籍,進而學習中國的思想文化。
事實上就在兩年之前,喬宇正式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