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搖搖欲墜,納粹的兵鋒進入了巴爾幹半島,土耳其為了自保,只好宣佈中立。不過在中立的幌子之下土耳其還是大量向德國出口物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鉻礦,鉻是生產合金鋼必不可少的原料,而土耳其正好是德國進口鉻的唯一來源。
德國的生產部長施佩爾指出如果鉻礦石被切斷,德國的軍火生產要停止運轉十個月,德國用工業品向土耳其換取寶貴的鉻礦石。土耳其也沒有把寶全部壓在納粹德國上面,他們也向英美出口鉻礦石,換取武器。
土耳其軍隊是同時裝備了兩個陣營武器的一個異數,可以說這個國家一直走在鋼絲繩上面,小心翼翼的維持著平衡,避免倒向一方,而惹惱另一方。
可以說在初期土耳其的策略是很成功的,兩大陣營沒有人攻擊土耳其,還出售了大量軍火,讓土耳其的軍事力量快速提升,但是好事也就到此為止了。中國政府打通了非洲航線之後,就將勢力越來越多的向中東調動,同時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土耳其。
蘇聯在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之後。也將軍隊向高加索方向移動。中蘇兩軍對土耳其形成了鉗形夾攻的態勢。隨即斯大林和喬宇發表了聯名通牒,要求土耳其立即放棄與納粹德國的貿易,同時加入盟國一方,提供盟軍反攻歐洲的登陸場等等條件。
這份最後通牒沉甸甸的壓在了土耳其總統伊諾努身上。他曾經是土耳其國父凱末兒的主要助手,在凱末兒死後,他成為了土耳其的總統,走鋼絲的策略正是他力主的。
可是現在中蘇兩國聯手發難。土耳其想要繼續走鋼絲就變得困難重重了,伊諾努召集了內閣成員緊急商討眼前的局面,土耳其政府此時也是莫衷一是,他們對盟國這種咄咄逼人的態度有極大的不滿,而且這些人還不想過早的下注,在他們看來戰局還沒到最後時刻,德國或許還有希望獲勝,而且他們擔心土耳其一旦加入了盟國,就會遭到德國的猛烈攻擊。
另外一派則認為盟國勢力強大,根本不是土耳其能夠對抗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剛快妥協,不然中蘇大軍一旦發動攻擊。根本不是土耳其能夠對抗的。
總統伊諾努猶疑不定,他向英國發去了訊息,希望英國能夠出面幫助土耳其中蘇的行動,不過老丘在德黑蘭會議上遭到了嚴重打擊,他知道憑藉自己的分量根本不足以讓中蘇打消攻擊土耳其的念頭,因此只能奉勸伊諾努,儘快加入盟國一方。
就在土耳其猶豫之中,中蘇規定的最後期限已經到了,針對土耳其的攻擊終於打響了,中國從土耳其東南發動了攻擊,蘇聯方面則派遣了華西列夫斯基指揮外高加索方面軍從土耳其的東北發動攻擊。
土耳其軍隊的裝備並不差,完全是從英德購買的先進武器,唯一的問題就是裝備水平沒有辦法和已經拼殺了兩年多的中蘇軍隊抗衡,在開戰的第一時刻,土耳其空軍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前三天就損失戰機三百五十架,空軍瞬間就變成了空軍。
劉文輝作為這一次軍事行動的指揮官,本以為會出現強烈的對抗,畢竟從紙面上看,土耳其有超過八十萬的軍隊,裝備十分精良,絕對不是一個魚腩。但是一打起來,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
空軍完全沒辦法和中國比擬,土耳其的飛行員似乎還不怎麼明白什麼叫做戰爭,中國飛行員能夠輕易的將他們擊落,有寶貴的資源換來的武器並沒有讓土耳其獲得應有的戰鬥力。
緊接著陸軍也被中國的鋼鐵洪流迅速擊敗,足足有超過五萬土耳其軍隊被俘,連同被擊斃和打散的軍隊,土耳其人損失了十萬以上的部隊,中**隊快速向著土耳其縱深推進。
蘇聯的動作同樣不慢,華西列夫斯基把黑海艦隊也調動起來,從側面展開了兩棲登陸作戰,成功突破了土耳其的後方,然後將前線的土耳其軍隊包圍起來,成了甕中之鱉。
在開戰第一週之中,土耳其就損失了超過十萬軍隊,中蘇軍隊嫻熟的攻擊方式,快速推進的能力都讓土耳其感受到了絕望,雙方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上的,他們的慘痛經歷再一次證明了靠買是買不來軍隊現代化的。
土耳其軍隊看起來裝備很不錯,但是配套的後勤保障能力有限,飛機坦克壞了根本無法修理,航空燃油也要靠外國進口,美英切斷了供應,土耳其的空軍很快就成了真正的空軍。
另外彈藥儲備也嚴重不足,打起來之後,很快就消耗一空,昂貴的武器成了擺設,戰局充分的暴露了這個國家的虛弱。
慘敗嚴重挫傷了伊諾努的心氣,他曾經認為土耳其的軍隊就算比不過一流強國,但是至少不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