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舂稻子用的碓子,在鄉里間走街串巷謀生。每年夏、冬二季,他都要到陳賡家裡幹兩次活。窮小子許克祥十幾歲就當兵入營吃糧,22歲投入寶郡守備區卿衡部,才當上連長,後來輾轉多個主子,先投入朱澤黃旅任營長,可是軍閥趙恆惕主湘時,他又投奔陳嘉佑旅任營長,不久陳嘉佑旅被趙恆惕解決,他又同陳旅另一營長陶峙嶽(解放前夕在西北起義)拖著隊伍投往湘西鎮守使蔡巨猷部,被委為劉敘彝第9旅毛炳文團的營長。蔡巨猷號稱“湘西王”,他的手下專為川、滇、黔等省販賣鴉片的客商護運煙土,抽收過境稅。許克祥的老婆是妓女出身,善於逢迎,因為與煙商交往甚密,從中分得不少利潤。後來,他用這筆靠老婆弄來的錢在湘鄉老家購置田產100多畝,才幫老父親“脫了貧”,結束了他在陳家打工的歷史。
陳賡講完這個故事後,說:“由於選擇的道路不同,我這個大地主的兒子成了共產黨員,他這個窮苦家庭出身的人卻成了反革命分子,一個人的階級立場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在於你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樹立什麼樣的世界觀!我希望你們都來做紅色教授。”
他這番話對背上了“社會關係複雜”和“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包袱的教授是莫大的鼓舞。
(4)
1957年,反右派運動在全國展開。軍事工程學院一位老教授在政治上講過錯話,受到群眾的批判。
運動快要結束時,學院把這位教授的言論送到北京給陳賡過目,並打電話向他請示:
“要不要給這位教授戴右派分子的帽子?”
陳賡回答說:“老教師有點舊思想是難免的,不能要求他們一朝一夕徹底改變。有錯誤也是允許的,老同志也有犯錯誤的嘛!解放軍裡頭就有這樣的人。這位教授在建院中是有功勞的,我看算了,不要戴什麼帽子了。”
15和妹夫同被授予大將
1955年9月,我軍實行軍銜制度,戰功赫赫的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為我軍十大將軍之一。在這次授銜中,與他一起成為將軍的,有他當年的同事,有他的下級,還有他的連襟陳錫聯,但是這些不是他的閃光點,正如他說的:“我與譚政一武一文同授大將,才是最有意思的事!”
而事實上,陳賡與譚政同授為大將,確實是一段值得一說的佳話。
一是他們同是湘鄉老鄉,兩家相距不到10裡,三代世交,同為當地大戶人家。
二是譚政比陳賡小,也是如盧冬生一樣,是由陳賡“帶上革命”的。
三是譚政還是陳賡的親妹夫,也就是說陳賡是譚政的大舅子。
陳賡與譚政是三代世交。陳譚兩家,一個在柳樹鋪,一個在楠竹山村;陳家是武將出身,陳賡的祖父曾是曾國藩湘軍的猛將;譚家是書香門第,譚政的祖父是方圓數十里有名的紳士,兩家都是當地有名的大戶,田地上百畝。兩家門當戶對,幾代相交,過往甚密。譚政的父親譚潤區與陳賡的父親陳紹純同是教書為業,互為密友,有趣的是,譚潤區是新式學堂東山高小的教員,卻傾慕舊學,而陳賡的父親陳紹純是當地有名的私塾教師,卻心儀新學。
陳賡大譚政3歲,兩人同在七里橋譚家祠堂蒙館讀書。譚政原名世銘,別號舉安,6歲時,被父親送入蒙館讀書。在蒙館,他結識了先他而來的陳賡。因為父輩的友誼,兩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私塾畢業後,陳賡考入譚政父親譚潤區執教的東山高小,可當譚政也向父親要求報考東山高小時,卻被身為新式學堂教員的譚潤區拒絕。因為迷信舊學,譚潤區對兒子今後的學業定了“兩不準”:一不準升入改革後的東山高小,二不準赴省城報考中學。他的願望是讓兒子繼續讀私塾,掌握正統的封建禮法,結果,對陳賡父親陳紹純說:“請看在我們幾代相交的情份上,收下小兒。”
陳紹純滿口答應了,併為他提供食宿。
10歲的譚政雖對父親的安排不願意,卻也無可奈何。陳賡在東山高小學習不久後,他則進入陳家,在陳紹純的私塾讀著四書五經。陳賡有個小6歲的四妹,叫陳秋葵,活潑可愛。結果,10歲的譚政與7歲的陳秋葵天天在一起,讀書、玩耍,兩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十分的要好。
此時,湘中農村時興早婚,子女到了十一二歲,家長就要為他們提婚論嫁,並且定親。看著譚政與秋葵兩人情深意篤,陳譚兩家的長輩喜上眉梢。不久,兩家擇定吉日良辰,為他們定下了婚事。
這時在東山高小學習的陳賡不時回家,他把自己在新式學堂裡的所見所聞說給譚政和妹妹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