鈧械聶留潦�狻C紡鐧南感摹⑽慮椋�萌司醯夢扌縛苫鰲R嗑醯檬瀾緄拿籃茫�亞櫚惱涔蟆�
梅娘,本名孫嘉瑞。因此,落款往往就是本名。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她寫作並出版了《小姐集》、《第二代》、《魚》等作品集,那時在南北淪陷區內,最出名的當推張愛玲、梅娘,時有“南張北梅”之稱。梅孃的小說,繼承了五四現實主義文學傳統,注重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在奮力鞭撻醜惡的時流,亦燃起對真善美理想的企盼。其頑強的女性意識和獨特的敘述風格,是中國文壇難得的品格。讀梅孃的小說,與讀她的信令人有異曲同工之感,那內在的神韻,是一脈相承的。
讀手邊若干梅娘來信,總覺得不過癮,就格外注意收集她的其他書信,儘可能地影印來一讀為快。
那封她從國外寄給北京同樣八十多歲的女詩人成幼殊的信,表示她即刻要回國的信念:“我預定從溫哥華直飛北京,又一次作了候鳥,多麼難以折斷的故國情深。我已經老邁年高,來異國之前,希望亞熱帶的陽光,能夠延緩下肢的僵直,實在是匪夷所思。柳青勸我留下來,我還是想回去,魯迅先生上世紀廿年代發表的宏論:‘老的不能拖著小的’。是我的座右銘。”
多麼執拗、豁達,而又善解人意。
前時讀梅娘給出版家、現代文學專家丁景唐先生的信:“北京葉落紛紛,已入冬令,比鄰的農科院大院,紅楓燦火,黃櫨閃金,玫瑰仍在綻放,一朵朵,有潔白的,有粉紅的,更有鵝黃的,初冬美景如畫。”簡直可作優美散文誦讀。
其實,梅孃的信,全可當作美文賞閱。她娓娓道來,談她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談讀書,談友情,談人生,一任無羈的思想在稿紙的原野上賓士。既信手拈來,又涉筆成趣。信寫到如此份上,真叫絕了。談到寫信,梅娘在給女作家丁言昭的信中,亦有精到的話語:“螢幕簡訊成了時尚,老朽的我,依然不習慣,一來是眼睛嫌累,二來是打字特慢,又在五筆和拼音之間徘徊。我喜歡看著手寫的字從筆尖流淌出來,那是我的休閒,是我的娛樂,夠‘農耕’的吧!”
虧得梅娘有如此深的“農耕”情結,才能使我們從她的書信中,飽啜手寫文字的瓊漿玉液。時下,有專家呼籲,要搶救民間書信。這不僅是歷史的印痕,亦是文化的積澱。而梅孃的信,充滿意趣與情致,是書信中的佳餚醇釀。平素讀各色來信,可見各人的性格,有的人喜長篇大論,嚕囌似有不著邊際之虞。有的寥寥幾行,似乎有要務急事催著他。而梅孃的信,即使只一、二頁,讀來覺得神定氣勻,意蘊豐厚而韻味悠長。梅孃的信,是我讀到的最令人傾心的信,最值得儲存收藏的信,亦是最可玩味的信。85歲的梅娘,依然以給友人寫信為樂。這是前輩作家的翰墨書信留下的手澤,從今往後,漸成絕響。那麼,誰能得到梅孃的信,真是三生有幸,莫大的快慰。梅娘晚年勤於寫信,若能將其散於各處的書信集於一冊付梓,當是功德無量之舉。
《一代故人》的回聲
文/諾爾曼·司密斯(加拿大)
讀過了梅娘寫的《一代故人》,令我驚奇。我是梅娘文中提到的那個加拿大溫哥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諾爾曼·司密斯。我研究東北後淪陷期(1923…1945)婦女作家:左蒂(1920…1976)、朱媞(1923… )、楊絮(1918… )、吳瑛(1915…1961)、但娣(1916…1992)、梅娘(1920… )和藍苓(1918… )。去年我給梅娘寫過信,問她關於當時那些婦女作家的“忍耐”。她們的生活、寫作、忍受都反映了她們的性格。那個黑暗的舊殖民地社會反襯出了那個時代的中國婦女的性格,她們的作品展現了她們是愛國的,勇敢的,堅韌的。以前有的人說:她們是“漢奸”。她們的作品是歷史所造成,漢奸之說不符合歷史,我完全不贊成。她們是中國精神的一部分。加拿大的民主積極分子 NELLIE MCLUNG(1873…1951)說過:“國家的前途依靠於婦女的社會地位。”今昔對比,以上作家們的作品仍有重要意義。
左蒂從她處女作《柳琦》(1942)到《不屈的人民》(1946),暴露了那個時代的殖民地壓迫。《不屈的人民》描述當時的“殘酷而罪惡的巨手”追趕著作家群體與其他東北人民,作家的責任是暴露真實,那個流血的手隱喻的是當時的偽政府。
朱媞寫的《大黑龍江的憂鬱》反映了那個時代人民對土地、家鄉親熱的愛,特別是在《度渤海》(1944)中,一位婦女在滿洲受到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