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3)

小說:中庸不平庸 作者:青詞

S遊遙”S遊腋叩厴洗螄碌牧甘匙奧�至��吞錮鉲螄碌牧甘匙奧�蟪擔晃騫確岬牽�⒓抑賂弧!�衷諼蟻肫鵠此�淼壞玫降哪敲炊啵�墒侵輝敢庀壯鮃恢恢硤鬩槐�疲��圓湃灘蛔〈笮ζ鵠礎!�

齊威王一聽,十分慚愧,趕緊重新置辦禮物,增加到一千鎰黃金,十對白璧,一百輛車子。淳于髡這才動身。趙王收到禮物,果然借給了淳于髡十萬精兵和一千輛戰車,楚國聽到這個訊息,連夜退兵而去。

淳于髡提意見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迂迴曲折,總之,一切以達到目的為準則。他根據齊威王的特點、愛好,從不直接指斥威王的過錯,而是拿編出來的別人的幽默故事來說事,給本來十分嚴肅的君臣關係營造了輕鬆的氣氛,上級當然樂於接受這樣的意見。

事上以道,不可則止

中國古代,把下級對上級提意見叫“諫”,被視作文官的最高職責,所謂“武死戰,文死諫”。但是這種“死諫”的觀念,實在要不得。按照中庸之道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偏好,但決不存在完全拒斥一切意見的人,關鍵是看進諫的人能不能摸準上級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提意見的方式。

孔子說:“臣事君以道,不可則止”,是說下級要按照原則的要求來為上級做事,在上級不合乎“道”的要求的時候,要去規勸、提醒,可是,如果上級一意孤行,堅持不聽,也不要為了博個正直的名聲而苦勸不已。“不可則止”,實在不行就算了。

即使有時上級覺得你的意見有道理,但是上級有上級的考慮,也許會出於人際關係、時間安排等因素拒絕你的提議,這時候就更要注意適可而止,否則就給上級留下不服從管理的惡劣印象,事情辦不成,還損害了自身形象。

衡量一個意見該不該提,該不該堅持,還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適不適合提出這樣的意見。

春秋時候,陳國的國君陳靈公非常荒淫無道,甚至與兩位大臣共同擁有一個情婦,政事都荒廢了。大夫洩治勸諫,陳靈公不聽,洩治一次又一次進諫,靈公大怒,把洩治給殺了。子貢問孔子說:“當年比干勸諫殷紂王而被紂王殺害,大家都把他稱作仁人。洩治的行為,和比干一樣,應該也算作是一個仁人了吧?”

孔子回答:“不然。比干對於紂王,按照親屬關係來說,是紂王的近親叔父,按照君臣關係來說,是紂王的重臣少師。他對於殷朝的江山社稷和歷代先王的宗廟負有重大的責任,所以才以死相爭,希望自己死後,紂王能夠悔悟,重新振作起來,中興殷朝。因此比干可以算作一個仁人。可是洩治呢?他對於陳靈公來說,職位只是一個小小的大夫,又沒有血緣上的親屬關係,身在昏亂的朝廷做官,希冀得寵而不忍離去,還想以自己的區區之身,改變整個國家的荒淫腐朽,這不是異想天開嗎?死而無益,真是白死了!”

孔子認為,在這種“世事不可為”的情況下,以疏遠的小臣的地位強行進諫,實屬不自量力,無濟於事,有害於己,是典型的不會提意見。

“不可則止”,是出於現實的收益的考慮。如果這個意見提出來,上級肯定不會接受,那就失去了提意見的本來意義,可以不提。切不可因為一時的意氣,或者非要在某件無關緊要的小事上爭個是非,甚至單純地為了表現自己的水平,而不顧現實地提一些不切實際的意見,那樣的結果,肯定是得不償失。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如何有效提意見(3)

識人的訣竅

居視其所親

孔子是聖人,聖人也會犯錯,《論語》當中就記載了孔子好幾次自我檢討。有一次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以前別人說什麼我就相信什麼,現在發現這是錯的。不但要聽他怎麼說,關鍵要看他怎麼做。是我的子弟宰予讓我明白這個道理。宰予大概是孔子最不喜歡的學生,言行不一,屢教不改,孔子對他很失望,所以說對人必須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識人,是一門大學問。孔子所說的,只是一個大致的原則,具體怎麼操作,他並沒有說。在另外一個地方,孔子說,要徹底瞭解一個人,應該“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要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瞭解他的來龍去脈和走過的道路,考察他的愛好和行為動機,這樣才能有比較全面的瞭解。這比“聽其言而觀其行”稍微詳細了一點,可是還是過於抽像,不便實用。

戰國時候魏文侯的丞相李克(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