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搭載的儀器進行。
1991年,美國的康普頓空間天文臺(CGRO)由太空梭送入地球軌道。它的主要任務是進行γ波段的首次巡天觀測,同時也對較強的宇宙γ射線源進行高靈敏度、高解析度的成像、能譜測量和光變測量,取得了許多有重大科學價值的成果。
CGRO配備了4臺儀器,它們在規模和效能上都比以往的探測裝置有量級上的提高,這些裝置的研製成功為高能天體物理學的研究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也標誌著γ射線天文學開始逐漸進入成熟階段。
哈勃太空望遠鏡(HST)
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在大氣外進行光學觀測已成為可能,所以就有了可以在大氣層外觀測的空間望遠鏡(space telescope)。空間觀測裝置與地面觀測裝置相比,有極大的優勢:以光學望遠鏡為例,望遠鏡可以接收寬得多的波段,短波甚至可以延伸到100奈米。沒有大氣抖動後,分辨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空間沒有重力,儀器就不會因自重而變形等等。
HST是由美國宇航局主持建造的四座巨型空間天文臺中的第一座,也是所有天文觀測專案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最受公眾矚目的一項。它籌建於1978年,設計歷時7年完成,並於1990年4月25日由太空梭運載升空。但是由於人為原因造成的主鏡光學系統的球差,不得不在1993年12月2日進行了規模浩大的修復工作。這次修復非常成功,它的解析度比地面的大型望遠鏡竟然高出了幾十倍!它的接班人“韋布”預計於2010年發射升空。
太陽系的最初一瞥(1)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包括我們自己居住的行星在內的這一小群天體,是如何組成一個獨立的小團體了。雖然對宇宙來說,這個渺小的團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卻是生存的根本。在詳細說明太陽系各個組成部分之前,我們先來瀏覽一下,看看這個小團體大致是由什麼以及如何構成的。
首先我們要提到的是太陽。既然我們的小團體以它來命名,就足可以說明它的重要性了。這個在太陽系中央發光的巨大球體,不停地以驚人的速度把光和熱輻射出去,並且用它強有力的引力來維持這個系統的運轉。
其次則是那些行星。它們在有規則的軌道中環繞太陽——而我們的地球也是其中之一。行星(planet)這個詞的本意是遊移不定,古時給它們起這名字是因為它們不像恆星一樣,在天空中守著相對固定的位置,卻在恆星間遊移不定。它們可以分為不同的兩類,叫大行星與小行星(major and minor)
大行星一共8顆,是全太陽系中除了太陽外最大的物體。它們到太陽之間的距離按照遠近不同,大致按照一種有規律的方式排列。從最近的水星(5 800萬千米)到最遠的海王星(約59億千米)。水星繞太陽一週只要不到3個月,海王星在它遙遠的路程卻要花上近165年。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若按它們的質量大小和結構特徵,又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類——顧名思意,就是類似於地球或者是木星的兩類行星。類地行星主要由石、鐵等物質組成,體積小、密度大、自轉慢、衛星少。水星、金星、火星都屬於類地行星。而類木行星主要由氫、氦、冰、氨、甲烷等物質組成,體積大、密度低,自轉相當快、衛星眾多,還有由碎石、冰塊或氣塵組成的美麗光環。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屬於類木行星。
大行星分為兩群,其間有一道很寬的空隙。內層的4顆類地行星大體上比外層的類木行星要小得多,這4顆行星合起來居然還夠不上外層天王星的1/4大。
在兩群之間的空隙中旋轉的是小行星(asteroids)。和大行星比起來,它們真是渺小得很。它們幾乎都在一條很寬的帶中,相對太陽來說,這條帶從離地球遠一點點開始,一直到幾乎十倍的地日距離為止。其中大部分約比地球離太陽遠四五倍。它們跟大行星還有一點不同,就是數目眾多;我們已知有編號的小行星已在10 000顆以上,而新的還在不斷地被發現,使我們無從估計其總數。
太陽系中的第三類是“衛星”(satellites)或者說“月亮”(moon)。大行星常常有這種小天體繞著旋轉。最內層的水星和金星都沒有衛星。別的行星,如地球只有一顆衛星(我們的月亮),土星的衛星卻已經發現了47顆,木星更是發現了63顆(截至2006年6月)。因此,除了水星跟金星以外,每一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