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1 / 4)

小說:法蘭西印象 作者:南方網

鄹癲環啤G嗵鍶絲吹酵夤�星�燒醯�追壯齬�仿羥嗵鍤�裰破紡鄙�H繅晃幻�幸鍛⒎嫉那嗵鍶耍�20歲那年帶著青田石雕和雕刻刀,離開家鄉從陸路經西伯利亞,由俄羅斯南下,經過東歐各國,他沿途邊賣石雕邊向南走。同時就地取材雕刻一些菸斗和小工藝品掙口飯吃。1911年到達法國,然後定居在里昂火車站附近,從事提賣和流動小攤販工作。30年代在埃羅馬羅街1號開了一間小商品商店,經營皮掛件、瓷器、領帶,手中也有一批青田石雕小工藝品批發給從事提賣和流動擺攤的華人同胞。這些小商人早上出去串街走巷,晚上回來,大家合租一個房間,住在一起。

華僑來法一般坐郵輪抵法國大港口馬賽,然後透過同鄉朋友親戚的關係,再轉到巴黎里昂火車站“唐人街”立足謀生。鄒韜奮先生曾在其《萍蹤寄語》中曾介紹巴黎華人聚居區青田華僑的一些情況:“巴黎里昂火車站附近,便是他們叢集之地。他們往往合租一個大房間,中間擺一張小桌子,其餘的鋪著地鋪。窮苦和齷齪往往結下不解之緣。這班苦人兒生活低下,衣服襤褸是不足怪的”,說的就是30年代華僑在法的生活情況。

39—40年間,在里昂火車站附近出現中餐館業,但大多數溫州、青田人仍經營鑰匙鏈、領帶和錢包類小皮件等小商品。他們從批發商那裡買來物品,然後走街穿巷四處兜售。他們的領帶一般都是從日本進口,當30年代中日戰爭爆發時,這些具有愛國心的小販發起了抵制、不賣日貨的運動。二戰結束以後和50年代,華僑開始經營皮件加工廠,以後越搞越大,皮革業成了溫州和青田人的主要產業。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溫州和青田人從大陸開始直接進口皮件、服裝,華僑經濟上了一層樓。目前,皮件業和服裝業仍是龍頭產業,經濟活動的領域已發生深刻變化。除傳統的皮件業、服裝業和餐飲業外,他們還經營旅店、各種進出口業務、保險、照相、會計事務所、專賣店、免稅店、影視商店和超市等。唐人街也由原來的巴士底廣場向共和國廣場等地區擴充套件。當然,最大的唐人街首推巴黎13區義大利廣場附件的*enue de Choisy、*enue d�Ivry和 Boulevard Massena三條大街構成的“三角地帶”。在法國人眼中,這裡已經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說來也有意思,這裡原為廢棄的火車站和舊倉庫區,房屋頹敗、商家稀少,入夜時候路燈昏暗,死氣沉沉,可以說是典型的貧困區。70年代中葉,一些房地產開發商認識到這個地區未來發展潛力,買下地皮,興建了多座30層的高樓大廈。但事與願違,適逢世界性經濟危機,房屋長期空置,鮮有租賃人住者。這時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印支排華事件,大批難民湧入法國,其中包括大量越、柬、老三國的華僑華人。他們初來乍到,語言不通,人地兩生,再加上經濟窘迫,13區的空房租金相對低廉,又便於他們集中居住,很快在這裡落地生根。他們或在法國政府安排下到工廠做工,或自謀生計,開始新的創業。他們克勤克儉,團結互助,在度過最初幾年的困難時期後很快發展起了自己的事業。這批華僑的代表是陳氏公司和巴黎士多的創業者。他們富有開拓精神和從商經驗,意識到隨著巴黎華人數量的大幅增加和華人餐館的不斷開業,亞洲特別是東南亞食品、原料的需求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他們抓住機遇,先後開起了多家專門經營亞洲特色商品的大型超市,獲得巨大成功。這兩個企業的興盛像龍頭一樣帶動了整個地區華人商業的發展。在此形勢下,短短的二十幾年,華商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在剛才提到的三角地帶,聚集著許多社團、十多家專營中國、臺灣、香港和東南亞國家食品雜貨的商場、百來家餐館,以及糕餅店、金店、理髮美容店、旅行社、印刷廠、銀行、外幣兌換店、出版社、時裝店、電腦店、房地產公司、快餐店、照相沖洗店、電訊器材店、工藝品商店等各行各業。如果讀者朋友今後有機會來巴黎,一定要去看一下巴黎13區的唐人街。這裡中文廣告與法文招牌並行,商場餐館鱗次櫛比,行人如鯽,車水馬龍,一副喧囂繁華、生氣勃勃的景象,一點也不亞於繁華的上海南京路街頭。

除上述介紹的幾處地方外,位於巴黎第10、11、 19、20 區交匯的美麗城(BELLEVILLE)也是華僑華人聚集的地方。這裡原是巴黎一個貧窮落後、社會治安不很理想的街區。80年代初,首先是一位林姓華僑在這裡開了一家“百盛”粉面檔和一間小雜貨店,一位馮姓華僑也開了間“體記”雜貨店。1982年,一個有100個座位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