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豈不雞飛蛋打。他同樣是一聳肩,對我說:“要做事必須自己先想在前頭,然後社會各界才會跟進,這是法國的辦事之道。”5年前,他就是以此方式拍攝埃菲爾鐵塔,並得到鐵塔主管部門支援。他很自信地說,他此次來上海辦展的方案細節都很過硬,企業肯定會支援他的,所以他敢於個人先期做時間和金錢上的鋪墊。2005年4月23日,法國總理拉法蘭、中國文化部長孫家正專門出席其攝製展的開幕式,形成了法國在華文化年的又一高潮。拉法蘭總理親口對呂布裡內埃說,法國感謝他所做的一切。呂布裡內埃對我激動地表示,當他面對總理和中法電視記者的鏡頭時,他真正地感到為中法兩國交流做了件大事。其實,法國在華文化年中,像呂布裡內埃這樣的個人行為很多,他們往往走在政府的前頭,利用的是市場法則,透過企業贊助來促成專案。一旦政府認為其想法好,符合政府利益,個人行為很快又會變成政府行為了。我想,這也是中法兩國在文化年運作上的差異。
中國的約會文化VS法國的約會文化
如果說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中法兩國行為模式差異的話,那麼,中法不同的約會文化就是兩國對時間理解的重大差異。法國人常對我調侃,認為我們中國人是從哲學的角度看生命,認為時間總是永恆的,而法國人則從世俗的角度認識自己,認為時間總不夠。有一次,參議院禮賓官拉菲海爾曾很認真地與我談起他對來參院造訪的中國代表團的印象:“人多、要求多、安排難、善變”。在使館工作期間,我接待了無數代表團,拉菲海爾的話不無道理,因為我們一切日程安排都源於中國式的座標系。這裡就有中法兩種不同的約會文化問題,瞭解“法式約會”文化因而就變得十分有必要了。
法國人幹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 請人吃飯、去銀行辦事、修車、看病、理髮、下館子都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如為了安排一頓午餐或晚宴,往往要提前三個月。在法國,外國人最先必須要學會的單詞就是“約會”(Rendez�vous)。同樣一件事,在國內很短時間內就能完成了,放在法國卻得花費上一些時間。因為在法國,很多時候是不能直接登門辦事的,必須得先和對方預約,對方同意給你一個“約會”的日子後才能來,包括去醫院看病時與各科診所的醫生的“約會”。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此舉會覺得不禮貌,沒有修養。即使是鄰居多年或朋友多年,要上門正式拜訪也得有預約。因此,無論男女老少,不管是公司老闆還是家庭婦女,人手一冊備忘錄,辦什麼事,都要寫在上面。
然而,中國式的約會文化是重友情、講緣分,“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登門拜訪就是瞧得起,要熱情待人,沒有必要講那些規矩。如果不見客,會被朋友視作傲慢,忘本了。因此,在中國約會文化的定式中,來法造訪的各種代表團理應得到法方禮遇,會見中方想會見到的法國朋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然而,在巴黎工作期間,我聽到不少代表團的抱怨,許多約會因各種原因沒有落實。這裡的原因就是約會文化的差異,首先,法國是個高效的社會,時間的利用率很高,做任何事情必須有計劃。但我們代表團往往臨時組團,有時甚至快上飛機了才給使館打電話,請求安排會見,這顯然不可操作;其次,法國人講究生活質量,家庭生活、隱私等,一週總共上班35小時,又不願加班加點,碰上節假日,能安排會見的時間很有限。此外,大多數法國人還有自己的個人愛好,社交活動,不願意在上班時間外再安排官方活動;最後,競選政治的作用。法國各種選舉平均2年一次,要保持自己的不敗紀錄,就得與選民在一起。許多代表團來巴黎時,恰逢法國選舉,見不到法國政治家,覺得有點沮喪。但這在法國再正常不過了。我2004年4月離任回國,巴黎附近的伊希市和阿尼市的兩位市長都是我的朋友,他們都面臨大選,其中伊希市長安德烈還是巴黎大區議會主席的候選人。我沒有向他們辭行,我是帶著他們兩位給我的熱情洋溢的信回到祖國的。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不可思議的中法文化差異(4)
有事預約,不給別人帶來突如其來的麻煩,也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按部就班,這理應是件好事。但約會文化的差異處理不好,容易引起誤解。有些人甚至以為,只要透過外交途徑,總能安排好約會的。殊不知,這是對法國文化和政治的不瞭解。對法國人而言,如果他還是位政治人物的話,會見他的選民和外國客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