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3)

小說:吳邪的盜墓筆記 作者:青詞

速頻路和胡裡改路地區,疆域範圍大致為東至渤海,西北至胡裡改城(黑龍江依蘭),西至張廣才齡,南至婆速府與朝鮮青州(朝鮮咸鏡北道一帶),最盛時達到南起西逾大齡中經定平東止都連浦的朝鮮古長城東段,北至今黑龍江巴彥、依蘭以北至黑龍江下游地區,西起今吉林中部偏西至黑龍江南部當中一帶(後期包括金上京城在內),東至日本海。耶律留哥起兵之後,其眾勸自立,卻降了蒙古,部下多叛,其中一部分進入高麗境內輾轉侵擾,威脅王都,高麗便希望蒙古、東夏“領兵來救,一掃其類”(《高麗史》)。1218年成吉思汗派元帥哈真和扎剌,領兵一萬與留哥的餘部相合開赴高麗,蒲鮮萬奴亦遣元帥胡土率軍二萬,共有十萬之眾,高麗自出兵四十萬,共討於江東城下,1219年春正月,其首領喊舍自殺,餘者出降,遂平。高麗為表感謝之意,向兩國呈獻歲貢,還約定兩國遣使至高麗受納貢物。 此後,蒙古派往高麗督催貢物的使臣均取道東夏國境,與東夏的使臣常來往同行,親如一家。蒙軍元帥哈真曾對朝鮮言:“果與我結好,當先遙禮蒙古皇帝,次則禮萬奴皇帝” (《高麗史》),表示蒙古已經承認了蒲鮮萬奴的自立稱帝。東夏以派遣使節跋涉萬里前往成吉思汗西征駐蹕之地朝覲,表達了大的禮節。這種友好關係一直維持到1224年,前後達六年之久。

注:可惜,被蒙古的懷柔政策所矇蔽了。此時的萬奴王恐怕已經不敢想象和蒙古作對是一種什麼狀態,他所有的經歷可能都維持在這種平衡上了。不過,高麗在當時並不靠譜,在蒙古的強悍下,高麗的立場並不決絕,也是一種兩難的局面。

六、東夏國破

然東夏與蒙古之間的友好關係只是表面上的親善,一種政治上暫時的妥協,實際上卻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都在拉攏、壓迫高麗以孤立或打擊對方。面對蒙古的強大,東夏不但沒有與高麗聯手共抗,反而不斷派兵侵擾其邊境劫掠,致使兩國時常處於小規模的戰爭狀態,消耗了國力,卻毫無所得。1223年木華黎經略中原未成,死於山西。1224年東夏與蒙古的關係出現新的轉折,1月,東夏致高麗文二道:“其一曰:‘蒙古成吉思,師老絕域,不知所存,訛赤忻貪暴不仁,已絕舊好’;其一曰:‘本國於青州,貴國於定州,各自榷場,依前買賣’” (《高麗史》)。從此,蒙古使者不再經東夏國境而從婆速路出入。雙方關係的交惡,東夏由於錯誤地估計形勢應負主要責任,但是蒙古皇太弟斡赤斤(訛赤忻)的貪暴不仁,對東夏肆意索貢,也是原因之一。兩國關係破裂,但並未因此而激化。 1227年成吉思汗死,窩闊臺即位,經過三峰山之戰,金國僅存的主力覆亡,蒙古的對外擴張政策有所改變,開始在東北地區大舉用兵,兩國關係又開始緊張起來。1233年2月,元太宗“詔諸王,議伐萬奴,遂命皇子貴由(即:元定宗)及諸王按赤帶,將左翼軍討之”(《元史》)。參加的還有多人,隸屬關係如下:

(一)皇子貴由

(1)國王塔思

A、石抹查剌

B、石抹孛迭爾

(2)兀良合臺

(二)諸王按赤帶(臺)

移剌買奴(左翼軍)

(三)王榮祖(先“伐高麗”,後“進討萬奴擒之”)

蒙古大軍取道高麗,北進東夏境內。1233年9月包圍南京,雖然“城堅如立鐵” (《元史》),終因寡不敵眾,城陷,蒲鮮萬奴被擒(一說被殺)。蒙軍繼續前進,攻佔“開元(黑龍江省牡丹江東部)、恤品(綏芬河流域中下游),東土悉平”(《元史》)。東夏國亡,立國一十九年。

注:這就是雲頂天宮壁畫上所描繪的最後一戰,當時對於東夏這樣的小國,承載的是整個民族最後的尊嚴,必然是全國死戰,可以想象當時如日中天的蒙古人和死戰不留的女真人會有多麼慘烈的交鋒,這段血腥的記憶必然深深地留在了倖存的女真人的心裡。

七、政權仍存

過去都認為東夏隨萬奴的被擒而滅亡,但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發現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來,對東夏國的存亡又有新說。據王國維的考證:“《高麗史》多記東真即大真與高麗交涉事,自太宗癸巳(1233)以後,至世祖至元之末(1294),凡二十見。意萬奴既擒之後,蒙古仍用之,以鎮撫其地,其子孫承襲如藩國然,故尚有東真之稱”(《黑韃事略箋證》)。另外在《高麗史》和《元史》1233年後多年的記載中仍使用“貴國”、“東夏萬奴國”的稱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