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制定並公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頒佈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中國的這些努力在本次大會上得到各方普遍好評。在‘巴
厘島路線圖”中,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承諾擔當應對氣候變化的相應責任。
四、各國對減排態度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涉及各締約方的政治、經濟利益,因而在實現《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目標方面,各個國家和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之間觀點分歧較大。 對於減排目標等的態度基本上可以用‘群雄紛爭,三強鼎立”來概括。其一是歐盟,歐盟是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發起者,姿態積極,但歐盟在吸納新成員後各國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內部協調難度相對增大;其一是以頭號排放大國美國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在內的“傘形國家集團”,這一集團眼看歐盟竭力佔領氣候變化道義制高點,不甘心日益被邊緣化;其三是包括77國集團和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節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第二節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透過實施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建設以及實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有關中國氣候變化的主要觀測事實包括:一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略高於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從地域分佈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氣候變暖明顯,長江以南地區變暖趨勢不顯著;從季節分佈看,冬季增溫最明顯。從1986年到2005年,中國連續出現了20個全國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均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但區域降水變化波動較大。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開始逐漸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從地域分佈看,華北大部分地區、西北東部和東北地區降水量明顯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0~40毫米,其中華北地區最為明顯;華南與西南地區降水明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1990年以來,多數年份全國年降水量高於常年,出現南澇北旱的雨型,乾旱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四是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毫米,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國山地冰川快速退縮,並有加速趨勢。
中國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科學家的預測結果表明:一是與2000年相比,202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升高~℃,2050年將升高~℃。全國溫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遞增,西北和東北地區溫度上升明顯。預測到2030年,西北地區氣溫可能上升~℃,西南可能上升~℃,青藏高原可能上升~℃。二是未來50年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將呈增加趨勢,預計到2020年,全國年平均降水量將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東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來100年中國境內的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性增大,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四是中國乾旱區範圍可能擴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國沿海海平面仍將繼續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將加速退縮,一些小型冰川將消失。
二、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資訊通報》,1994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扣除碳匯後的淨排放量為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億噸,甲烷為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氧化亞氮為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據中國有關專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61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