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始皇車隊浩浩蕩蕩遊覽會稽郡,渡浙江時,有兩個英雄-----項梁和項羽,也一塊兒觀看到了皇帝的威儀。滿懷抱負的項羽指著華蓋下的秦始皇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怕別人聽到,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是要滿門抄斬的!”
當秦始皇東遊到博浪沙的時候,一個更大膽的人出現了------一心想為韓國報仇的張良!張良的先祖在秦滅六國之前,都是韓國大臣,甚至還當過幾任丞相。秦軍破韓的時候張良年紀還小並沒有做官,不過那個時候,張良一定是為秦軍的暴行所震撼,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否則無法解釋後來他的所作所為。
張良年歲漸大,就開始準備為韓國報仇,號稱原因是先祖中有五人相韓,所以必須報仇。其實,張良從來就沒有起過要恢復韓國的念頭,即使是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張良也沒有為當時的韓王出過什麼力氣。由此可見,張良對韓國的感情並不深,對秦始皇的仇恨倒是很深的。當時張良的弟弟死了,張良也不出錢安葬,而是變著法子想趁嬴政出巡時把他幹掉。
張良選擇的辦法是“暗殺”,他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僱用了一個能使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椎的殺手,想採用投擲大鐵椎至其座車的方法暗殺秦始皇。但是秦始皇比較狡猾,準備了許多座車,結果殺手沒有擊中真正的座車,僅僅是砸碎了秦始皇的副車。暗殺失敗。秦始皇大怒,於是下令對刺客進行了大搜捕。儘管秦始皇“大索天下,求賊甚急”,張良還是安然遁去,另外那位殺手好像也沒有被抓住。
這個張良,為了避難,改了自己的姓氏,在下邳這個地方躲著,還號稱行俠仗義,並救過殺人在逃的通緝犯項伯,這為後來鴻門宴劉邦的安然脫險打下了伏筆。
這個時候的張良,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沒有達到“帝王師”的境界,直到遇到了黃石公。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張良在下邳閒著沒有事情可做,就天天在這個地面上溜達,路過一座橋的時候遇到了一位穿的破破爛爛的老頭。兩個人擦肩而過的一霎那,老頭一甩腳,鞋子就掉落到橋下面去了。那個老頭很沒禮貌的對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子取上來!”張良很驚訝,當時就想拔出老拳相向,後來想想算了,自己怎麼說還是個通緝犯,況且對方又是這麼一大把年紀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於是張良就跑到橋下面將老頭的鞋子拿了上來。那個老頭還真難伺候,繼續發號施令:“給我穿好!”張良心想既然已經給你拿上來了,那麼就給你穿上吧,於是就蹲下來給老頭穿好鞋子。那老頭坦然受了張良的服侍,然後施施然大笑而走。張良很詫異,目送老頭而走-----
那個老頭走了大約一里路之後,又極快地折返回來,對張良說:“小子還是值得教育的嘛(孺子可教矣),隔五天的早晨,和我約在這個地方見面。”張良覺得遇見高人了,於是就很恭敬的答應了他。
五日後早晨,張良到橋上來見老者,老者已經在了:“你和老年紀的人約見,怎麼能遲到呢?”該老者揚長而去,臨走又撂下一句話:“五天後再見。”
再隔了五天,剛剛雞叫,張良就到了,結果老者又早到那個地方了:“你怎麼又來晚了?五天後再見!”
張良怒了,結果五天後他在半夜就跑到橋上等待,不一會兒,那位老者就到了,他很高興的說:“不錯!就應該這樣!”然後給了張良一本書,說道:“你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做帝王師了,再過十年你就可以發達,十三年後你可以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頭就是我。”說罷,老者就消失了。
張良看看手中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於是開始勤加學習。但要是說張良就靠著這本《太公兵法》而成為漢初三傑,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武俠小說中就盡多這種情節:主人公獲得了某某前輩高人的武術秘籍,從此橫行天下。其實,光靠一本書是起不了什麼大作用的,事實上,張良也沒有在“兵法”上見長,他強在天下大勢的判斷和謀略上。
十三年後,張良追隨劉邦路過濟北的時候,果然在谷城山下見到了那塊黃石頭,於是就為此而立了個祠堂,時時祭祀。張良死後也葬在黃石冢,後輩人祭祀張良的時候,就連這位“黃石公”先生一起祭祀。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巧用迷信
歷史史料中對於劉邦和其他皇帝一樣也有很多迷信的傳說。
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劉邦又奉命押送一批沛縣老百姓去驪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經有很多人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