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開始自己吃飯了,總算是有了一些改善。那時候,我開始著手準備那本《批判哲學的批判》。當時材料有限,看到的材料更加有限,所以一直沒有動筆,因為如果不看哲學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一個人在那裡想半天想出來的東西,結果是人家早想出來的成果,就算是白費了。1972年我從幹校回到北京之後,接著研究康德,別人也偷偷摸摸地幫我借一些書。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75年,又一次下鄉運動來了,但是我這次並沒有去,因為毛澤東在1976年去世了,整個政策都發生了轉變。從七十年代轉變到八十年代,客觀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李澤厚生活照

5

有人把我歸結為八十年代思想界影響最大的人,其實我寫文章,並不太考慮讀者的看法,到現在也是如此。當時我在所裡從來不講我研究的這些東西,也從來不去申報什麼課題。後來書出版之後,所裡的人都吃了一驚。《批判哲學的批判》當時賣了三萬冊,算是美學界賣得最好的書。當時還沒有“炒作”這個詞,買書的人到現在也有四五十歲了。當時很多人稱呼我“導師”、“精神領袖”, 因為從小就聽到過很多過獎之辭,所以對於這些,我沒有什麼飄飄然的感覺。我在所裡的待遇也並沒有因為這些帶來什麼好處,直到1986年,我在所裡才分上房子。相反,我覺得有很多人開始攻擊我,包括我們所裡的一些人。對於這些我倒也能夠習慣。

62歲的時候,我到了美國,主要是在大學裡教書。我常常說我到美國有三大冒險:第一個冒險是62歲還要去學開車,很多朋友都勸我不要學,但是我說我沒有辦法啊,在美國那種環境裡,不學開車我沒辦法走路啊。學車我用了比別人多一半的時間,還算是學會了。第二個冒險就是我必須要學會講課,我畢業之後就分到社科院了,從來沒有上過課,到了大學裡必須要登臺講課。第三個冒險就是必須用英文講課。沒有辦法,我硬著頭皮去講了。這三大冒險我總算都闖了過去。想起來不容易呢,畢竟當時我60多歲了。

側記:

去見李澤厚之前,我心裡一直嘀咕:他現在是什麼樣子?曾經他的影響之大,無出其右者;也曾經沉寂多年,後來因為一本《浮生論學》和《告別革命》而備受爭議。關於他的段子還有一個,是在他沉寂多年之後的:話說是在某一年,李澤厚南下應邀作客一家開在大學附近的民營書店。書店老闆是個做事低調的人,對此並未大事張揚,只不過在店門口貼了一張不起眼的小告示,卻也引得一群青年學子注目。他們興高采烈地指指點點奔走相告:太好了!李澤楷要來了!

果然,一見到他,李澤厚就說:“你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大概不知道我了。”神情中有幾分落寞。李澤厚是個不善言談的人,我問,他答,很長時間裡,我和他處於一種有點尷尬的境地。後來採訪結束了,我們在一起閒聊,對諸多問題的看法,聊了很多。碰巧,我的好多看法跟老爺子出國以後在外面發表的文章觀點很相近,以至於他總是問我:我某年發表的某一篇文章,你看過沒有?我搖頭。他一下子來了興致,“你等一下,我送你一本書。不知道你看過沒有。”

短短時間內認識一個人是困難的事情,但是我還是想試著為李澤厚畫個像:他外表不修邊幅,顯得有些木訥,內心卻很自負。這種自負,是建立在對自己所說的話、所寫的文章“負責任”的基礎上。單單憑這一點,讓我對李澤厚保持了自始至終的敬意,觀點是否相同,反倒退而其次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許倬雲:平生所學 未負師友(1)

許倬雲

許倬雲,江蘇無錫人。195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史學系。1956年獲文科碩士學位,後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1962年獲人文科學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臺灣大學史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70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及社會系合聘教授,東方研究評議會主席。1980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心路歷程》等。

口述:許倬雲

1

我的中學時代是在無錫的輔仁中學度過的。輔仁中學在無錫是非常有名的一箇中學,跟輔仁大學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取“以友輔仁”的意思。當時教我們的老師都是飽學之士,抱著服務鄉里的理念在那裡教書。他們教書跟其他的學校很不一樣,都是啟發式的。比如說沈治平教我們英文,他上課不是叫我們背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