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1 / 4)

海邊海闊天空,景色宜人,陽光充足,山水撞擊的浪花中含有大量陰離子。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兵非多益,食非過益(1)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其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但是,唐朝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卻告誡人們:“萬病橫生,年命橫天,多由飲食之患。”(《攝養枕中方》)如果飲食不當就會招來各種疾病,甚至短命夭折。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則以用兵為喻,形象地說明飲食不當的危害。他在《醫學源流論》中說:“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

那麼什麼是飲食不當呢?

簡單地說,就是“過”。喝得過多,吃得過飽,糧食過細,肉食過膩,諸如此類都是“過”的表現。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那種為了填飽肚子而過食、強食的現象已不多見,但是因為美味佳餚而大吃大喝的事卻是相當普遍的。殊不知“五味之過,疾病蜂起”(元?朱震亨《格致餘論》)。因為雞、鴨、魚、肉、精米細糧經煎炸、燻烤、油炒、火燉之後,如果過多攝取,就容易因內熱過重而引發熱毒、瘡瘍、痰熱等病證和消渴、癰腫等疾患。這與現代醫學提出的,多食這類食物容易導致或引發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痛風癤腫感染等疾病的理論是一致的。

另外,偏食是過食的“怪胎”。偏食往往造成體內營養素不適當或不平衡,引起機體代謝紊亂,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對某些感染抵抗力下降,而發生多種疾病。

古典醫書中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這些都是告訴人們偏食對人體是有害的。

那麼,怎樣飲食才有益於養身防病呢?

早在二千多年前,孫子就提出“兵非多益”,認為要取得戰爭勝利並不一定兵眾愈多愈好。《黃帝內經》中也有相同的思想,即看到飲食過度的危害,主張食非過益,貴在能節,因而在總結長壽秘訣時,將“飲食有節”作為重要的一條。

所謂“飲食有節”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

一、飲食適量,要有節制,勿過飽、勿過味、勿偏食。合理安排膳食,配調適宜,主食要注意粗細糧混合,副食最好葷素搭配,做到“謹和五味”。尤其是老年人,陰虛火旺,消化功能衰弱,容易飢餓,但稍多食後又消化不了,反而引起食慾減退,所以必須按照規律,在飲食的數量上適當控制。常言說得好:“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晚餐少一口,能活九十九”。

二、飲食要有規律,宜早食,忌夜飲,不要飽一頓、餓一頓。我國人民一般一日三餐,因為一般性食物的消化吸收至少需要4一5小時,故早餐宜在早晨7點前後,午餐宜在中午12點前後,晚餐宜在下午6點前後。

三、適當忌口,對有些不需要的或對身體有不利影響的食物應當少吃,或者不吃。元代名醫朱丹溪曾指出:“好酒膩肉,溼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有些醫書還強調“生冷瓜果要少吃,免得秋來生瘧痢。”

四、飲食要得法,注意暖、緩、軟。所謂“暖”,是指脾胃喜暖而惡寒,所以無論冬夏,飲食都應暖,少吃生冷之物,以免損傷脾胃。所謂“緩”,是指飲食時應細嚼慢嚥,切忌狼吞虎嚥,儘量讓其精華吸取,以便滋養五臟。所謂“軟”,是指堅硬之食最難消化,所以飲食宜軟化,特別是“老人之食,大抵宜溫熱熟軟”,有利於脾胃運化以取得水谷精微而營養全身。宋代大詩人陸游晚年對此特別重視,專門作《食粥》詩一首。詩中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3.兵非多益,食非過益(2)

五、飲食要衛生,既要注意食物的新鮮、清潔,又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對於食物要有所選擇,注意“漿老而飯餿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豬、羊疫死者不可食”,“諸果落地者不可食”,以免病菌由口而入。據說,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是因此而猝死的。《明皇雜錄》記載:“杜甫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令具舟迎之。令嘗饋牛炙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郭沫若認為是嗜食縣令所賜*牛肉,引起胰膽功能急性病變而造成死亡。

此外,對於飲食習慣也要有所節制。歷代壽星的經驗是“食勿大言”,“飽食不得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