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2 / 4)

小說:中國偵察兵 作者:漂亮格子

6式自動步槍的孫子,而56式又是引進AK47技術在國內自制的,81…1可謂AK47的曾孫,雖然槍刺、彈匣、準星護圈和機匣、槍口等處改進挺大,但模樣兒基本差不多,平時81…1都練到蒙著眼睛拆裝,現在睜著大眼組裝曾爺爺,哈哈,遊刃有餘,簡單得就像劃個“一”字。

距離半分鐘還有8秒時,楊磊站起來報告組裝完畢,裝上裁判遞來的子彈一勾板機,一聲怦叫就像牛皮一樣帶勁,沒待轉身他就吼響了OK。

何健著手組裝第二支槍。這下傻眼了,留下的零件全沒見過。他瞥了一眼陳衛軍和姬文魁,那兩個也是狼狽透了,這會兒才裝好了三分之一,天氣並不熱,可額頭上的汗水已經嘀嗒開了。

陳衛軍和姬文魁組裝的是德國造K98步槍,也叫毛瑟98式卡賓槍,老古懂,一米多長,不能連發,裝彈量只有5發。提起這個槍,就會讓人想起“納粹瘋狂計劃”的傳說。據說希特勒沒有死,帶上這種槍乘著潛艇逃到了南極的地下。中國曾在30年代引進該槍的生產線,生產的“毛瑟1924”命名為“中正式”。這名字很耳熟,關於中國一個大名人的:姓氏蔣,名中正,字介石。二戰時期,K98是威力最強大的武器,子彈形成的衝擊力會對中彈部位造成強大的衝擊波,造成內臟的損傷。子彈進入肉體後會發生變形和翻轉,造成肉體內部巨大的空洞。中正式步槍是國軍在整個抗戰中裝備最多的武器,巨大的威力成了百萬侵華日軍的惡夢。

毛瑟式結構簡單,但很精密,30多個元件。這都到了20世紀末,老東西早就淘汰了,這幾位出生在70年代的中國偵察兵哪能搞清它的零部件結構?不過,運氣算是不錯,憑對武器的理解瞎子摸河,最終還是用組裝好的“老毛瑟”怦響了子彈。

何健揀起的是湯普森衝鋒槍的零件。該槍的輝煌是短暫的。1921年第一批“湯普森”誕生,因為結構複雜沒被美軍選中。而這時,黑幫在美國頒佈禁酒令後做起了私酒生意,熱衷上了“湯普森”幾十發甚至上百發的大容量,以及高達120發/分的射速。為了對付黑幫,美國警方大批購進“湯普森”,一度被冷落的“湯普森”成了“黑白兩道”的搶手武器。1940年,美國迫於二戰的壓力不得不大批購槍,“湯普森”成了40年代初美軍的裝備,直到1945年停止生產,逐漸被美國M3A1式衝鋒槍取代。

當兵的都知道美國湯普森將軍,該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人認定,“湯普森”衝鋒槍是最有“文化含量”的,因為它是一個時代的象徵,而且其造型將維多利亞時代和現代派設計完美地結合一體,優美的曲線與硬朗的機匣、槍管、彈倉、彈鼓相映成趣,古典而優雅,足以讓跨槍者衝騰起中世紀武士的豪情。而這一“文化”特點,讓僅知道一點“湯普森”歷史但沒有接觸過這類槍的中國軍人多少明白了一點該選用哪些零部件,所以組裝這支槍也不算太難。

第二十一章 K競賽點(3)

剩下的兩支均是一戰時候的產物:美國1896步槍,義大利M1891步槍。應該說,每一種槍型都有故事,但不是每個故事都為年輕的中國偵察兵所知曉,對他們來說,這兩種起源於上個世紀的槍型不但沒見過,連型號都不清楚,好在剩下的零件已經不多,憑著對武器的理解和感覺硬是給拼湊完畢了,可倒黴透頂,從裁判那兒得到的不是子彈,而是“時間已到”的宣判。

“他媽的!”陳衛軍生氣得很,這賽怎麼越比越背了。

“Y的,早知道是《火燒圓明園》的槍,咱搞個導演來參賽了。”何健也生氣得很,這兩支槍的模樣兒跟影片裡的差不多,一拉一發老古懂,現在要找上一支玩玩還真的不容易,打起仗來誰還用它,組裝它有多大意義?

“小樣兒!”楊磊又想起了丟失了的金羽毛,心裡很不是滋味,嚷嚷著,“咱中國也搞個軍事比武,把5000年前的弓箭拿出來叫歐塊見識見識。”

識別炸藥、輕武器組合成績:

中國二隊:未完成2支,第8名(4個隊並列)

中國一隊:未完成3支,第12名(9個隊並列)

74

拐過山口,進到了一個小峽谷,百十米的長寬,四面是小山坡,谷底和山坡上的樹都被清理了,只長著青草,草葉子上殘留著的雨珠子晶瑩滾圓,很養眼,草色越發青綠嬌滴。

“Load!”裁判下達了裝子彈的命令。

“OK!”陳衛軍回答完畢,狼崽子已將5發子彈壓進了彈匣推進了槍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