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下的兩千多哥薩克騎兵乖乖的交出了自己的所有武器,向虎賁軍投降了。只不過安德烈夫為沒能見到任超,表示深深的不滿,他認為這是對他的蔑視,但是就算再怎麼不滿也只能忍著了,誰讓他們是戰敗的一方呢?
安德烈夫投降之後,此戰也算基本上告以段落了。經過一番血戰,虎賁軍先後擊斃哥薩克騎兵九千餘人,俘虜兩千餘人。至此遠東俄軍哥薩克騎兵主力已經基本被虎賁軍殲滅了,雖然還剩下一些散兵遊勇,但是這些人再也無法對虎賁軍的後勤補給線構成威脅了。不過此戰虎賁軍的損失也不算小,先後損失了二千多人,主要是胡廣德團和運輸大隊,經此一戰基本上可以說是全軍覆沒了,因為就算僥倖活下來的人也大多都進了野戰醫院。同時令有一千多民夫戰死。
戰鬥結束後,按照任超的指示,羅勇立刻派出一支部隊,將被俘的二千多哥薩克騎兵,分批押送回奉天,同時將一些傷員送回奉天養傷。(未完待續)
ps:萬分感謝書友“神馬都是杯具”的慷慨打賞!孤狼感激不盡,在此拜謝!
求訂閱!求月票!求一切支援!各位書友多少給點吧!
第306章 獵殺
而為了應付吉林現在的局面,任超將虎賁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狙擊手全部調集到了吉林參戰。如今在吉林城外的各條戰線上,便活躍著將近一千名狙擊手。
關於狙擊手一詞的來源,首先起於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由於英國殖民印度時,英國官員或貴族亦有遊獵印度鄉間或荒野間之習俗,於遊獵中偶然發現屬鴴形目鷸屬之鷸鳥(snipe)極難以狩獵,射手得以偽裝埋伏,輔之以極佳之射擊技術與精密度較高之步槍方能獵得。是故狙擊手(sniper)一詞自“獵鷸者”轉化而來,也因此高精密度的步槍被稱之為“狙擊槍”(sniperrifle)。
不過隨著精密度與時代技術的變化,狙擊槍亦然需要專業的操作人員,因此操作狙擊槍之狙擊手得另外接受專業之狙擊射擊訓練,方可符合戰術上之需求;廣泛之定義包括一般軍用步槍或民間獵槍於裝置瞄準鏡後即可被稱為狙擊槍,而該槍支之持有人或操作者亦可被稱為狙擊手。
早在南北戰爭的時候,部份南方邦聯士兵配備3倍瞄準鏡的英國魏渥斯步槍(whitworthrifle)並創下據說有800碼的遠距離狙殺紀錄;最早期的狙擊槍就有如前面提到關於廣義定義的狙擊槍,只是更陽春,甚至只有搭配“瞄準筒”,射手就著筒子“以管窺物”。
不過現在狙擊手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並沒有得到世界各國的足夠重視,各國陸軍開始承認狙擊槍的價值,但是一直要到一戰陷入壕溝戰的僵局以後,狙擊槍才被發現能夠在壕溝戰中發揮片面的戰術上的彈性與效果。因此大量地被從軍械庫裡翻出來送到前線,至於第一款正式的軍用狙擊步槍相信是李…恩菲爾德步槍mkiii型。
狙擊槍被推上另外一次高峰是在二戰時期,一反一戰的常態,狙擊槍於二戰中的部隊是常態性編裝裝備,基本上各班(squad)得配屬狙擊手一名、狙擊槍一把。而非有如一戰為任務性需求而編裝。狙擊槍於二戰中依然保持古老的手持方式(無腳架),搭配2。5倍瞄準鏡,並且多了一般步槍沒有的托腮板;槍機拉柄也因為瞄準鏡的位置關係而被槍廠重新修正設計,截直取彎以免干擾槍機動作。一直到戰爭末期不論交戰各國狙擊手的數量確實已有長足的發展,包括其裝備,均在各項地面任務中將其職務與效率發揮到極致。
但是任超作為一名穿越眾。自然清楚狙擊手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因此很早便開始培養狙擊手。任超不但下令青島兵工廠研製出了新型的狙擊步槍,而且還在濟南開設了一所狙擊手培訓學校,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所狙擊手培訓學校。
虎賁軍每個月都要從各部隊抽調一批有潛力的優秀士兵進入狙擊手培訓學校,進行特殊的正規化的培訓。如今這所學校的規模不斷的擴大,每年至少能夠為虎賁軍培養出上千名合格的狙擊手。當然了這些狙擊手還需要接受實戰的檢驗,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狙擊手。
任超將大量的狙擊手投放到前線之後,很快收到了巨大的回報。剛開始的時候,俄軍根本無法習慣這種特殊的作戰方式,很多俄國士兵,甚至是一些到前線視察的高階指揮官,莫名其妙的被不知道哪裡飛來的子彈。直接送到了天堂。
狙擊手們戰果最輝煌的一天,竟有三千多名俄軍被狙擊手擊斃,其中包括一名少將和三名上校等等十幾名中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