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引為榜樣偶像。絡繹不絕的送行之人都是熱血學子,冒著被蔡京老賊嫉恨的危險前來。
盧俊義也前來送行的一個原因跟這些學子一樣,欽佩張叔夜出使遼國時的不卑不亢揚我國威,忿恨於蔡京老賊的嫉賢妒能、排除異己的卑劣行徑。另外一層,他知道這張叔夜正是在原來的歷史上打敗並招安宋江的海州知州,日後沒準就會成為他盧俊義的勁敵。
在正式的宋史記載,張叔夜二任海州期間,適宋江率梁山泊英雄好漢打到了海州。原來宋江等人在河北、京東一帶舉義旗,轉戰十郡,所向披靡,各地聞風喪膽,沒有敢和他們正面交鋒的。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二月,宋江義軍欲攻打海州城。被張叔夜海上設伏兵,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火燒宋江大小戰艦和船隻,擒義軍副領盧俊義,逼迫宋江投降。因張叔夜平宋有功加直學士,任濟南府知府。宋江投降後,義軍餘部及山東各方綠林圍困濟南,張叔夜考慮到寡不抵眾,於是避其鋒芒,採用緩兵之計拖延三日。至第三日夜,乘義軍懶散大意之時兵五千人,大敗義軍。因功進龍圖閣直學士、任青州知州。
盧俊義既然想利用梁山起義作為自己霸業的起點,那麼張叔夜這宿命中的敵人不得不防,但此時此刻看著這憂國憂民的老人又怎的能生得出一絲敵意。
況且盧俊義想起張叔夜的人生結局,不由得唏噓萬千:靖康元年,金兵南侵北宋,張叔夜任鄧州領南道都總管,率軍抵抗,幾挫金軍。金兵再圍京師,他率軍馳援,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與圍困東京的金兵惡戰四天,為宋室的戰略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但終因無後援,東京城陷,張叔夜負傷及兩子被俘。金人慾立張邦昌為帝建“偽楚”政權,張叔夜拒絕簽字,金兵只好把他押解北上,隨徽、欽二帝入金。路上,張叔夜誓不進金人米水,在過白溝(宋、金邊界界河)時,“仰天大呼,遂不復語”,與其兩個兒子絕食而亡,終年六十三歲。一代名將走完了他悲壯的一生。真是好人沒好報的典型案例。
張叔夜此人文武韜略俱為當時大賢,可惜奸相蔡京嫉賢妒能把持朝政,如此大才竟然被貶斥去草場,真是國之將亡必出妖孽啊。有趙佶這樣的皇帝,有蔡京等六賊這樣的大臣,盧俊義覺得這趙宋朝廷真是一點都不難推翻,怪不得女真人滅北宋勢如破竹呢。
………【第七十章 長亭送別】………
張叔夜身高將近八尺,身材魁偉,雖五十多歲,已然滿頭華,正是憂國憂民之。雖然他被貶斥去那西安草場,仍然不改豪情壯志,坦蕩自然,聲若洪鐘,沒有絲毫頹廢之感。
顧惜到每個學子的未來仕途,張叔夜一直在勸說大家散去,可是越勸,學子們卻越來越多。送別之處正是汴梁城外的黃河岸邊的十里長亭。夕陽西下,學子們戀戀不捨。
盧俊義觸景生情,高聲唱道:“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回,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眾人都聽呆了,沉浸在歌聲所描繪的傷感離別場面,久久不願醒來。
張叔夜感動莫名的走上前去,握住盧俊義的手:“此曲旋律憂傷、舒緩,讓我有一絲年華逝去、聚少離多的淡淡的憂傷,不知是否是尊駕寫的詞,不知閣下高姓大名?”
盧俊義看著這憂國憂民的老人,心中複雜情緒百感交集,知道日後肯定會有和這老人為敵的一天,但此時不由得不恭敬道:“小生河北盧俊義。此詞乃我一前輩詞人李叔同所做,李前輩後來出家為僧,現已圓寂。今日此情此景,不由得小生情不自禁觸景生情吟唱出來,惹得先生傷感,並非本意,請多包涵。”
張叔夜道:“河北玉中國最高產的詩人不是6遊,拜託,不要提那個寫了好幾萬打油詩的韃子皇帝乾隆,他的詩跟6遊比起來,簡直比垃圾還要垃圾。客氣一點說,乾隆寫的是詩嗎,是屎吧。
張叔夜驚道:“那這位6放翁先生呢?他在哪裡,我很想拜訪一下。”
盧俊義苦笑道:“6前輩崇尚走千里路讀萬卷書,曾去了四川遊歷,現在不知行蹤,怕是已經不在人世了。”
張叔夜痛苦的說:“怎這兩位大賢都離我們遠去,終是叔夜無緣得見,天意啊。”然後想起他自己的遭遇,也覺得這兩位大賢名聲不顯實屬正常。
盧俊義又問道:“不知張大人可聽過山東宋江宋三郎?”
張叔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