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在了渠南那邊,至今未動。
關於那些碳的用處,在君南夕出發前的一晚,謝意馨趁著回孃家給他拿備用藥時就和謝家眾人商量過了。謝家也同意了將這批碳無償捐給國家。
有了這些碳,或許就能加速大昌的勝利減少將士們的損失。
這件事是他們一致都同意了的,連一向和她不咋對付的二叔也難得的沒有嘀咕什麼,謝家人都很明白,不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單說一句皮之不存毛之蔫附就足夠他們出點血了。
國家安全了,他們這些世家才能安穩長久地享受祖輩的積累以及自己努力來的榮華富貴。況且這些碳不值什麼錢,對這些守邊的將士好點,那完全是應該的,畢竟人家是用命在保家衛國。
其實謝意馨可以提前把那批碳運到霖城附近的,畢竟她是能肯定大昌與北蠻一定會開打的,
但終究沒有這樣做,因為被人問起來時,她解釋不清。
畢竟人家會想,敢提前把碳拉到霖城來,就那麼篤定北蠻必犯大昌?
她從來都不覺得自己的動作能瞞過所有的人。
碳的用途決定了,不過謝意馨也沒急著讓他們把碳運來,時機還沒到。
謝意馨計算過了,軍營中的碳應該還能撐一段時間,
她算過了,碳從渠南運到霖城,走水路的話,只要半個月就能到了。
只要他們的碳在差不多的時間到就行。
有些東西送得太早的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俗話說雪中送碳,那就是在下大雪人們急需碳時把碳送過來,才會得到他們實實在在的感激。
如果是在沒下大雪前或者人家不缺碳的時候送來,不過是得到一句不甚在意的謝謝。
這種情況想想都覺得不值。
不要說她矯情,謝意馨雖然願意把這些碳無償地送給軍隊,但這些碳是他們謝家用銀子買的,又不是大風颳來的,如今只是挑個時機罷了,又不是不送。
計劃完這事,她又想到一個問題。
上一世,這場仗打得大昌百姓怨聲載道,周昌帝差點就在百姓們的埋怨聲中崩了。
畢竟這場仗死了一大半計程車兵,光這些死者的親人就夠怨氣沖天的了。再加上大昌國庫並不算豐厚,打仗期間收的稅也重,讓百姓們都有了一點逆反心理。而當時戰事緊急,相應的安撫工作沒有做到位。
即使是後來的慘勝,大昌的民眾也沒有多大的歡喜,反而埋怨多一些。
幸虧後來君景頤提出加大撫卹金和安葬費的給出數目,又拿出了棉花種子讓這些士兵的家屬們優先試種,大大地安撫了軍隊。再加上他獻出的棉衣,救了無數將士性命的大功。
這件事讓一直在三皇子與四皇子間搖擺不定的周昌帝下了傳位給君景頤的決心,
現在想來,謝意馨都不得不佩服君景頤殷慈墨他們收買人心的能力。
這一世,這場戰爭把君南夕扯了進來,謝意馨不樂意君南夕吃力還不討好。
她想了很久,隱約覺得民眾心中會有怨氣,都是因為訊息閉塞造成的。
除了官面上的捷報奏報,民眾們都接收不到軍中別的訊息,將士們就連家書也回不了,百姓們對戰事的參與感並不強。
謝意馨秀眉微蹙,一邊想一邊敲著桌子,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解決?
想來想去,還真被她想出一個法子來。
那就是收集戰士們在軍營中戰場上的一些事,編輯成故事,當然,收集到的資料會讓軍隊的人過濾掉一些機密事件的,不讓傳不讓寫的就不傳不寫。然後傳回京城,讓說書的在京城的各大茶樓裡演說。她覺得這樣做的話,效果應該會不錯。
越想越覺得可行性很強,她決定了,先在京城試一試,如果行,各行省也可以試試,務必讓大昌的百姓對這場戰役都有一定的認識以及參與感。
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全部用化名,預防有人拿這事來搶功勞。而且樣貌都用模糊的描述,不用特徵太突出的詞,以便民眾有代入感,還有......
謝意馨一步步地計劃著,不過這些事還得君南夕出面和鄧大將軍說了才行,君南夕什麼時候能回來一趟呢?
嗯,霖城最缺的還是大夫,受傷計程車兵很多。軍中雖然有軍醫,但缺口還是很大。不知道孫仲明孫大夫他們人到哪了?
因為謝意馨的關係,孫仲明、周通、葛發生幾位大夫與謝家及晉王府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來霖城之前,謝意馨在安排相關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