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呢?勝券在握的的長沙會戰在最後被國民政府逆襲成功,損兵折將不說,在國際上還大大丟了一次臉。
針對馬錚所部的戰鬥也一樣,除了在冀中的八路軍那裡找到了一些自信之外,其餘各個戰場都是一敗塗地,要不是關鍵時刻岡村寧次明智了一把,恐怕駐山西第一軍現在已經被馬錚所部除名了。
這不,戰爭剛剛結束,日軍大本營就迫不及待的對侵華日軍進行了大調整大換血!經日軍大本營研究決定:“將新編成的第42、43師團調入中國。並分別將第42師團編入第21軍;將策43師團編入第11軍。將大本營直轄的第5師團編入第21軍。命令該部立即從天津乘船出發,在海市島三亞港登陸集結。”
“隨後又將新編成的獨立混成第17、18、19旅團調入中國,並分別將獨立混成第17旅團編入第12軍;獨立混成第18旅團編入第13軍;獨立混成第19旅團編入第11軍。”
“1940年9月17日,大本營撤銷第21軍戰鬥序列,成立華南方面軍及第22軍,並將其編入中國派遣軍戰鬥序列。隨後,華南方面軍奉命脫離中國派遣軍戰鬥序列,調歸大本營直屬。”
經過上述調整,至9月底,侵華日軍在華駐軍達到了27個師團、21個獨立混成旅團、戰車集團、1個飛行集團。其戰鬥序列如下: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煙俊六大將、總參謀長板垣徵四郎大將。司令部依然設南京。下轄華北方面軍、第11、13軍、第3飛行集團。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參謀長笠原幸雄中將。下轄第1、12軍和第26、10、110師團、獨立混成第7、8、15旅團,電信第5聯隊、華北氣象部、第2野戰鐵道部、中國駐屯憲兵隊。
第1軍司令官筱冢義男中將、參謀長田中隆吉少將。司令部設在河南新鄉,下轄第36、37、41師團、獨立混成第5、9、16旅團、戰車第8旅團、野戰重炮第8旅團、山炮第5旅團、高炮第2聯隊!
第12軍司令官飯田貞固中將、參謀長本鄉義夫少將,司令部設濟南。下轄第21、35、獨立混成第6、10旅團、戰車第9旅團、野戰重炮第9旅團、山炮第6旅團、高炮第4聯隊。
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中將,參謀長青木重誠少將,司令部駐漢口。下轄第3、6、13、33、34、39、40師團、獨立混成第14、18、20旅團。
第13軍司令官酒井隆一中將,參謀長櫻井省三少將,司令部設上海。下轄第15、17、22、116師團。獨立混成第11、12、13、17旅團。
第3飛行集團集團長木下敏中將,司令部設北平,下轄第1、第3飛行團。
除了軍事上的調整,日本政府還對政府內閣成員進行了調整,由於對外政策的不斷失誤,導致日本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日益緊張,因此近衛首相於9月20日同陸海兩相進行協商,認為有必要對內閣成員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尤其是主管外交的外相松岡,於是決定總辭職。
第二天夜,第二屆近衛內閣實行總辭職。
隨即天皇再次命令近衛公組閣,於是9月22日成立了第三屆近衛內閣。新內閣的外相是前任商工大臣海軍大將豐田貞次郎,新內閣的大部分成員是前任內閣的閣僚,只有三名除外。
9月25日新政府同大本營舉行了首次聯席會議,在這次具有首次碰頭意義的會上,陸海軍統帥部長向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關於目前帝國所應採取的國策原則,在之前的御前會議傷決定的《適應形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中已經明確規定。根據上述《綱要》制定的各項對內對外政策,需要迅速貫徹。
特別是關於目前正在執行中的對法屬印度支那的軍事措施,統帥部要按既定方針妥善地加以實施。為此,希望政府的各項施策也要緊密地予以配合。
對於為應付目前緊急事態而開始進行的對南方的戰備,決不允許怠慢和拖延。對此當然確信政府能夠恪守既定方針,但仍願藉此機會再次要求切實有力地實行之。
其次是關於日美邦交的調整,代表大本營的陸海軍統帥部希望始終堅持既定方針,特別希望不違背三國軸心精神,貫徹執行其措施。(未完待續。。)
第九百四十七章:日本惡化的外部環境(求訂閱!)
【抗日之鐵血兵王】第九百四十七章:日本惡化的外部環境(求訂閱!、求月票、求一切!)
關於陸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