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量為8千萬石,比1936年上升了近1千萬石,而在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本土每年僅需從臺灣、朝鮮輸入1300…1400萬石大米。
而此時,由於戰爭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糧產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臺灣,朝鮮輸入大米由於戰爭及當地的軍需等因素,輸入額逐年下降,1938年為225萬噸,1939年為145萬噸,1940年則為48萬噸。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糧食危機,日本為此想盡了辦法,下令農民要將生產的大米及麥子等糧產品,除自己食用及種子外,都要以官價賣給政府。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糧食配給,禁止一般的飯店,餐館出售米飯。
此外日本政府還在大力宣傳食用代用食品,規定早飯不能超過1日元,中飯2。5日元,晚飯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00萬石的缺口。為此,日本不得不拿出2億日元的外匯向法屬印度支那、泰國等國進口了800萬石大米。
緊隨糧食危機而來的是電力與煤炭危機,由於煤炭不足,發電量只能滿足80%的需求,到1940年,日本所控制的資源只能滿足煤炭需求量的88。3%,石油的18。4%,鐵礦石的42。4%,銅的43%,鋁的15%,鉛鋅的18。4%。(未完待續。)
第七百七十八章:日本撐不下去了(求訂閱!)
【抗日之鐵血兵王】第七百七十八章:日本撐不下去了(求訂閱!、求月票、求一切!)
資源不足直接的影響便是武器裝備以及其它工業產品無法正常生產,就要影響前線部隊的作戰,進而還會影響這場戰爭的結果。
既然後果如此的嚴重,那又該如何解決這樣的麻煩呢?
其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容易,那就是需要對外進口,不管是美國還是近在咫尺的東南亞國家都能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