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吧。面對著這樣一種現實,魯迅表示了他的期望:
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
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於善美剛健者乎?
有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於荒寒者乎?
與其說是期望,還不如說是決心吧。魯迅是決心要求自己成為一個這樣的思想界之戰士了。
《摩羅詩力說》這篇論文不僅反映了當時魯迅已經有了豐富的文學知識,同時還表明了他“為人生”的文學主張。他的文學活動,他對外國文學的研究和介紹,都是和他憂時報國之心緊緊聯絡在一起的。
在《河南》月刊第五號(1908年6月出版)上,魯迅發表了《科學史教篇》一文。文章概要地介紹了歐洲科學發展的歷史,闡述了科學進步在改造自然和推動社會發展方面所起的偉大作用,同時批評了中國那些“死抱國粹之士”,他們認為“近世學說,無不本之古人,一切新聲,胥為紹術”,“今之學術藝文,皆我數千載前所已具”。這些人不承認世間萬事萬物都在進化,認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完美無缺。他們反對進行改革。然而這篇的主旨還不是批評這些抱殘守缺的人,而是指出當時“###”的不足和偏頗。
文章指出:這些“###”的最大弱點就是捨本逐末:“故震他國之強大,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