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但暗夜又在那裡呢?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愛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於並且沒有真的暗夜。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希望》
還有《過客》那篇中寫的那“過客”,反映的也是作者的心情。他1925年4月11日致趙其文的信中作了這樣的解釋:
《過客》的意思不過如來信所說那樣,即是雖然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鬥者更勇猛,更悲壯。但這種反抗,每容易蹉跌在“愛”——感激也在內——裡,所以那過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佈施也幾乎不能前進了。
在作者的心中,其實還是懷著希望的:
1924年7月,魯迅應邀赴西安,到陝西省教育廳和西北大學合辦的暑期學校講學。這是7月20日開學典禮上的合影。21日,魯迅講了《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這些造物主的良民們。
造物主,怯弱者,羞慚了,於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於是變色。
——《淡淡的血痕中》
是的,青年的魂靈屹立在我眼前,他們已經粗暴了,或者將要粗暴了,然而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因為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著。
——《一覺》
魯迅的青年朋友聶紺弩在1940年寫的一篇《略談魯迅先生的〈野草〉》一文中指出:“《野草》是魯迅先生為自己寫,寫自己的書,是理解他的鎖鑰,是他的思想發展的全程中一個重要的樞紐;不過,同時也是整個中國文化思想不能不向前邁進一大步的忠實的反映。”(《聶紺弩全集》第三卷,第386頁。武漢出版社2004年版)
在《語絲》週刊上,魯迅還發表了《示眾》(第二十二期)、《高老夫子》(第二十六期)和《離婚》(第五十四期)三篇小說。後來都收入小說集《彷徨》裡。
《彷徨》是魯迅第二個短篇小說集,收1924、1925這兩年裡所作小說十一篇。第一篇《祝福》寫農婦祥林嫂悲慘的一生,並對代表中國文化傳統的理學家魯四老爺做了深刻的揭露。末一篇《離婚》也是寫農婦的不幸的,主人公愛姑比起祥林嫂要潑辣些,可是她的反抗精神也沒有能夠幫助她改變事情的結局。
書中《在酒樓上》和《孤獨者》兩篇是寫知識分子的。他們原來都頗有一點抱負,可是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裡都頹唐,淪落了。《在酒樓上》的主人公呂緯甫,《孤獨者》的主人公魏連殳,這兩個形象都有若干作者自傳的成分。而魏連殳身上更有作者好友範愛農的一些氣質。
《幸福的家庭》和《傷逝》這兩篇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愛情、婚姻、家庭、婦女這些問題。《幸福的家庭》是用詼諧的筆調寫成的,而《傷逝》卻顯示出極其濃重的悲劇色彩。兩篇都表現出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經濟問題是頭等重要的問題。在經濟問題的壓力之下,不但詩意和情趣都得讓路,就是山盟海誓也是沒有用的。《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這深深相愛的一對戀人,終於不得不分手,生離死別了。
這是上一張照片的區域性放大。第二排右起第七人是魯迅。
荷戟獨彷徨(4)
《肥皂》和《高老夫子》這兩篇諷刺小說,前一篇刻畫了假道學四銘的形象,正像他妻子說的那樣:“不是罵十###歲的女學生,就是稱讚十###歲的女討飯,都不是什麼好心思,簡直是不要臉。”後一篇寫的這位高老夫子,“驟慕俄國文豪高君爾基之為人,因改字爾礎”。他就憑著一篇《論中華國民皆有整理國史之義務》成了“有名的學者”,當上了賢良女學校的歷史教員,而他的全部歷史知識只是從《三國演義》、《說唐全傳》這些小說中看來的故事。
對於《彷徨》這本小說集,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中寫下了這樣的評語:“技術雖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較無拘束,而戰鬥的意氣卻冷得不少”。
就在《語絲》週刊創刊之後不多幾天,12月13日,《現代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