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小說:一個人的吶喊 作者:

淮蟊盡�

搬到小皋埠以後,住的是大舅母孃家的房屋。舅母的弟弟秦少漁,小孩們叫他作“友舅舅”的,魯迅同他很談得來,常跑去找他談天。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娛園》裡回憶這一位友舅舅說:“他又喜歡看小說,買的很多,不是木板大本,大都是石印鉛印的,看過都扔在一間小套房裡,任憑魯迅自由取閱,只是亂扔一堆,找尋比較費事,譬如六本八本一部,往往差了一本,要花好些時光才能找全,這於魯迅有不少的益處,從前在家裡所能見到的只是《三國》、《西遊》、《封神》、《鏡花緣》之類,種種紅樓夢,種種俠義,以及別的東西,都是無從見到的。”這對於他後來講授中國小說史,也許可以說是無意之間的一種準備吧。

大約是1894年清明節前後,大人們看到沒有什麼風波了,就把魯迅兄弟接回家來了。

這一年,在周家,遭了一場大災禍;在中國,也遭了一場大災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後來魯迅在《老調子已經唱完》這篇講演中回憶說:“我們中國被別人用兵器來打,早有過好多次了。例如,蒙古人滿洲人用弓箭,還有別國人用槍炮。用槍炮來打的後幾次,我已經出了世了,但是年紀青。我彷彿記得那時大家倒還覺得一點苦痛的,也曾經想有些抵抗,有些改革。”在他能夠留下印象的最早的這一次,就是這中日甲午戰爭吧。

他在《〈促狹鬼萊哥羌臺奇〉譯者附記》中回憶說:

還記得中日戰爭(一###四年)時,我在鄉間也常見遊手好閒的名人,每晚從茶店裡回來,對著女人孩子們大講些什麼劉大將軍(劉永福)擺“夜壺陣”的怪話,大家都聽得眉飛色舞……講演者雖然也許添些枝葉,卻好像並非自己隨口亂談,他不過將茶店裡面販來的新聞,演義了一下。

這裡,魯迅有一點誤記。他把1884年中法戰爭中的事情記成1894年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中的事情了。劉永福是中法戰爭的主要戰將,他統帥的黑旗軍屢立戰功。甲午戰爭中他雖參加了臺灣的防守,卻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表現。《清史稿》卷四百六十三本傳說他:“永福戰越,名震中外,談黑旗軍,輒為之變色。及其渡臺,已多暮氣。”“夜壺陣”這話,包天笑在他的《釧影樓回憶錄》中也說到過,他說:“那個黑旗兵劉永福將軍,真是我們大大的愛國英雄,我們非常崇拜他。還聽到那些無稽不經之談,說劉永福把火藥裝在夜壺裡,大破法軍。”(香港大華出版社版,第106頁)夜壺,是陶製的男用尿壺。“夜壺陣”即利用夜壺作外殼製成土地雷以殺敵的方法。這倒不是什麼“無稽不經之談”,《清史稿》本傳說,“法人擾宣光,永福窖地雷待之,連日隱卒以誘敵”。為了要在短時間裡造出許多地雷,於是想出了利用現成的夜壺作外殼這主意吧。這事到了鄉間時事評論家口中,就變成了神奇的夜壺陣了。中法戰爭時,魯迅才三歲,不可能對人們關於軍事政治的談論留下多少印象,大約是甲午戰爭時有人舊話重提,十三歲的魯迅就留下印象了,所以才在文章裡把它寫做甲午戰爭中的事情吧。

從小康人家墜入困頓(5)

甲午戰爭的失敗,確實給了中國人強烈的激刺,很多人都在痛苦地思考中國的前途命運了。就說魯迅的父親,這一個多次應試也沒有中舉的讀書人,更因為他父親的案件連累扣考斥革,進入仕途已經斷無希望,可是他仍然懷著憂國之心。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伯宜公》中回憶說:

又一回記得他在大廳明堂裡同兩三個本家站著,面有憂色的在談國事,那大概是甲午秋冬之交,左寶貴戰死之後吧。他又說過,現在有四個兒子,將來可以派一個往西洋去,一個往東洋去做學問,這話由魯老太太傳說下來,當然是可靠的,那時讀書人只知道重科名,變法的空氣還一點沒有,他的這種意見總是很難得的了。

左寶貴在平壤之戰中陣亡,是1894年9月15日的事。兩天之後北洋海軍又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慘敗。時局越來越壞,他的憂慮只會越來越深。魯迅也不能不受到他這種情緒的感染。正因為風雨飄搖中的祖國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前途暗淡,就使少年魯迅更加敏銳而難堪地痛感到自己家門的不幸了。

在國難日益深重的時候,他們家裡也是禍不單行。祖父出了事,關在杭州府獄。偏偏這時候父親又病倒了。起病大約是1894年的初冬。那病狀,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病》裡回憶說:

最早的病象是吐狂血。因為是吐在北窗外的小天井裡,不能估量共有幾何,但總之是不很少,那時大家狼狽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