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就能夠理解和接受了。
爺爺答應我去動物園,為什麼還不去?
濤濤最喜歡猴子了。
在他生日那天,爺爺不但送給濤濤一個電動汽車,而且還答應濤濤過幾天帶他到動物園看猴子。
濤濤一想到要到動物園看猴子就非常興奮,但是眼看著都過了一個月了,但是爺爺卻還沒有任何動靜,這下可急壞了濤濤。
又是週末的一天,濤濤實在無法再忍,跑去問爸爸:“爺爺答應帶我看猴子,怎麼還不去呢?”
爸爸答應我的事情,為什麼還不做呢?
媽媽說開學後給我買新書包,為什麼到現在還不買呢?
當今社會是一個誠信的社會。失去誠信,就會失去別人的尊重,也很難在社會上有很大的成就和發展。家長從小就要教育孩子誠實守信用,並且要以身作則。對於孩子的需求,家長不能隨意承諾,承諾之前一定要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但是一旦向孩子作出承諾,就應該盡全力兌現自己的承諾,要在孩子心中發揮好家長的模範作用。
“可能是爺爺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忘了吧。”
已經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兌現,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這是每個人必須堅持的原則。而且父母也應該以身作則,經常教育孩子守信,使之成為孩子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媽媽答應過你嗎?我怎麼不知道?”
媽媽的這種行為是對孩子的一種極大的傷害!家長不但不兌現自己的承諾,還企圖以謊言加以掩飾,對孩子以後誠信的樹立起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放心吧,既然爺爺已經答應你了,那就肯定會做到的!原來爺爺答應你的事情不也都辦到了嗎?只是寶寶再耐心地等一等,可能爺爺近期有他特殊的事情呢。”
“既然媽媽已經答應給你買書包了,就一定會做到,只是你看,這幾天媽媽比較忙,等過了這段時間,媽媽不是特別忙了,咱們再一起去買,好嗎?”
正面向孩子表明,家長承諾給孩子的事情就一定會辦到,從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場所,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許多行為舉止很像父母,這不僅是由於遺傳的原因,也是模仿的結果。父母對子女來說是最親近的人,父母的一舉一動會不知不覺地成為孩子模仿的物件。國外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地引入社會的。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作好孩子的表率,作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把孩子培養成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爸爸媽媽為什麼生我啊?
像往常一樣,晚飯剛吃完,爸爸就急忙到書房忙自己的事情,而媽媽也在收拾完碗筷後,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他們都無暇顧及五歲的兒子——小超。
小超多麼想像別的小朋友一樣和爸爸玩遊戲,聽媽媽講故事,但是爸爸媽媽好像永遠都是那麼忙。
臨睡前,小超問媽媽:“媽媽和爸爸為什麼生我呢?”
你們生我是為了什麼呢?
孩子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或者經常捱罵,就會產生自己是否應該出生的懷疑。尤其是當孩子看到童話故事裡或電視節目中娃娃受大人寵愛的畫面或者鏡頭時,這樣的念頭會更加強烈。
孩子如果向父母提出這樣的抱怨,父母應該停下手中的活兒思考一下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關心太少,是不是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溫暖和呵護。
“因為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時間長了,覺得寂寞,所以就生下了你啊。”
聽到父母這樣的回答孩子會怎麼想呢?自己的出生就是為了填補爸爸媽媽的寂寞,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價值?這樣的回答容易導致本已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焦慮、不自信,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輕生的想法和舉動。
“生你是為了將來我和爸爸老了有人養我們啊!”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父母仍然存在生孩子是為了將來養老的觀念,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正確的;而且父母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孝敬父母以及老人的良好品質;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修飾地直接跟年幼的尚不懂事的孩子說;孩子非但不會理解;還比較容易產生被父母利用的感覺。
“因為別人都說有個孩子才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