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序言

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市朗成名之後回憶說:“小的時候,我的祖父常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

在美國,有位猶太女性傑絲卡,她是以色列人,開朗大方,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她丈夫是美國一家公司駐以色列的代表,經常在以色列與美國之間往來;傑絲卡自己則帶著兒子阿萊克斯在美國生活,獨立承擔了撫育孩子的重任。

一天,阿萊克斯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正和人聊天的傑絲卡馬上迎了上去,陪他一起走進了房間。進門之後,傑絲卡問阿萊克斯:“今天你提問了嗎?”阿萊克斯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傑絲卡繼續問他。阿萊克斯開始複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問題,有的是問幼兒園老師的,有的是問同班小朋友的……問題千奇百怪: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乾……一天竟然問了三十七個問題!傑絲卡滿意地點了點頭。

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傑絲卡小時候,她爸爸就常問他,為什麼人每天都要吃飯,而飯都跑到哪裡去了呢?最初,她對此是一無所知,常常是紅著臉或者咬著嘴唇不說話。但是爸爸沒有責備她,而是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從那以後,傑絲卡覺得日子的確不一樣了,因為每天都是新鮮的……

相比於猶太人,中國的傳統觀念卻認為,纏著父母問這問那的孩子是惹人討厭的。父母可能會對跟在父母后喋喋不休的孩子大加訓斥,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也常常是敷衍了事。

然而這是錯誤的。

好奇是成長的原動力。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發現都與科學家小時候好奇心強密切相關。例如:水沸騰時將壺蓋頂起來的現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這才有了日後的蒸汽機,才有了工業革命的迅猛程序。這種例子在科學史上數不勝數。

願意思考、喜歡探索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每個健康的孩子都會這麼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漸漸地對事物探索的興趣減少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們不愛學習、馬馬虎虎,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恐怕與父母對孩子的提問採用錯誤的回答方式有關。

一個孩子剛剛學會說話,剛剛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感受時,常常會問一些大人看似很“傻”問題: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樹葉為什麼是綠的?……對此,你會怎樣回答?也許你會說,這些問題孩子理解起來太難了,因而不屑於回答;而有些父母由於工作、家務太忙會感到精力疲乏,當孩子不停地向他們問為什麼時,就常用不耐煩的口吻對孩子說:“別煩媽媽(爸爸)了,自己玩一會兒。我忙著呢!”更多的父母常常會敷衍了事,隨隨便便給個答案。可是,你是否意識到,當一個孩子提出的問題總得不到及時、確切、合理的解釋時,他就會慢慢喪失提問的慾望——因而也喪失了一個成長的最好時機。

因此,當孩子提問時,我們首先應持鼓勵的態度,回答時要儘可能地及時、簡明、準確、淺顯易懂。一般的孩子對事物往往是從具體的、自身的、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給寶寶講清一個問題,回答時就要從孩子的年齡、理解能力、提問的出發點考慮,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情景)而異。

一個6歲的孩子在公園裡玩耍時,面對盛開的鮮花,她忽然問媽媽:“人為什麼不開花結果呀?”“你就是爸爸、媽媽結的果呀。”媽媽機智地回答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同時,也揭示了一切動物、生物的共性。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孩子的問題可能很多、很雜,年輕的父母常常會覺得防不勝防,所以,我們準備了這本小冊子。希望書中輯納的101個問題和答案以及生髮開來的300餘個問題和答案能為你提供一些參考。

願每個孩子的疑問都能得到父母及時、確切、合理的解釋。相信做到了這一點,每個孩子都能獲得這一成長的好時機,而我們同樣相信,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也能在這一問一答的交流中很好地發展。

願每位父母都能笑著面對自己的孩子。

呂 進

。 想看書來

目錄(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