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2 / 4)

小說:大明土豪 作者:噹噹噹當

一條船靠了過來,在近處看到了有廣東都司衙門的官防文書,這才高喊著:“屬下恭迎各位大人,職司所在請大人體諒!”

“很好,任何人未經允許靠近,你們儘管開炮。”楊能在船頭也高喊著。

“遵大人令!”那位船長行了一個大明的軍禮後下令他的船讓開路,兩條船並沒有跟進。繼續他們的外圍巡邏。

楊能這才說道:“這是第一道崗,接下來還有兩道。這裡的收益比起海貿雖然是小錢,可這裡關乎民生,自然不能輕視了。”

第二道崗是岸邊的炮臺,有小船過來查驗,同時的看到官防文書這才退下。

“楊督帶著一手好兵呀。規矩嚴了自然是好事!”興安在旁邊稱讚了一句。

第三道崗是一千五百料巡邏船,真正的戰船。這才是實戰的戰船,那怕南海已經沒有海匪,可這裡也沒有放鬆警戒。

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這裡有什麼?

許多人在想,可沒有人開口提問。

一直到再往前走了約一里,船開始靠近岸邊行駛這才讓人看清岸邊有什麼。這裡沒有美麗的海灘,只有亂石灘。可就在亂石灘上,一片片雪白而耀眼的鹽田出現在眼前。

“鹽田值當楊督這麼緊張?”于謙問了一句。

楊能搖了搖頭:“於大人繼續看下去。這裡雖然說除了鹽田之外,還有兩處香料精油坊。但我直接護的還是鹽田,那怕那精油坊裡的出產不亞於這鹽田的收益,我在意的也是這鹽田,不僅僅是我,整個廣東都司沒有人不在乎。包括小白在內。”

在乎嗎?鹽田還用怕人來破壞,這個影響不了多少吧。

可船繼續在航行,速度不算快。大約在後世的五節左右,純風力緩行。一個時辰就是十八公里。也就是三十六里的距離。

可兩個時辰過去了,眼前依然還是鹽田,規模比最初看到的更大。

如果最初的鹽田是以百畝為一連片,那麼眼下的就是千畝一連片。那遠處不粘水的地方,竟然可以看堆成小山雪白的鹽,有人正在將鹽裝入袋中。

“‘煎鹽法’為引納海潮、淋灰取滷的辦法。在元末有書中記載過曬鹽法,但產量不大。這大規模的曬鹽看來瓊島是佔了地利,此處原本荒蕪並不人煙。而此法消耗的人力遠低於煎鹽法,只是不知道廣東投入了多少人力?”

“這裡,僅僅是走了一半。投入十一萬四千人。鹽田長度一百四十七里,往陸上縱深最短的有一里左右,而最深的還不是這裡,根據文書的報告,而是一片天然的平整灘頭,縱深十里。這裡在廣東都司的案卷上名字就是,瓊島百里鹽田。”

十幾萬人在這裡搞鹽,平均一里就接近千人,平均一人要管十畝鹽田。

“那產量呢?”于謙看到那堆成山的鹽田不由的問道。

“整個大明所有的鹽加起來,也比不上這裡一年的產量。”楊能一臉的自豪,雖然眼下產量還沒有上去,但他相信明年鐵定可以超過整個大明眼下的鹽產量。

胡濙很嚴肅說道:“楊大人,大明景泰元年鹽產量為六億斤,也就是六百萬擔。以大明的人口,還有運鹽路上的損耗,再加上許多鹽賣到了周邊番邦,大明平均到人,每人每年不足五斤鹽,六百萬擔不是一個小數字。”

“小白,告訴胡大人,你對這片鹽田的設計產量。以及上個月報到你那裡,眼下鹽田初建之後,這三個月的總產量。”

楊能沒有自己說,而是叫了白名鶴。

白名鶴輕輕的嘆了一口氣:“楊大人,多謝你讓我出頭呀。我倒是怕麻煩,這麼多的鹽會不會影響到大明眼下的鹽稅與鹽業,原本我的設計只有兩萬畝,楊大人您直接就翻了十倍,理由是到處都是象我要求的那種灘頭地。”

“哈,沒有二十萬畝,只有十七個半。”楊能哈哈直笑。

“各位大人,原本兩萬畝的設計產量,一年大約可以達到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萬擔。這是精心打理的情況下可以出的結果,就是每畝鹽田至少有兩個人。可楊大人改了我的建議,增加了十倍的鹽田,卻是十畝一個人,自然是沒有精心照顧的產量大了。”

眾人看得出來,白名鶴說的是實情,增加一百五十萬擔的產量,絕對是好事。

“那麼,三個月的產量是多少?”于謙又問。

白名鶴長長的吐了一口氣:“平均一畝二擔三。一年有雨季,所以按時間上算的話。每畝按楊大人這樣的粗放管理,一畝每年可以達到五擔至六擔吧,遠遠沒有我計劃的八至九擔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