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左右,一天之內可以多次冷敷。冷敷完畢後,應用毛巾將冷敷部位的面板擦乾。
2.以下情況,不宜或不能冷敷
(1)患處出現紅腫熱痛、炎症進入後期,患者在勞累後感到疲乏,患處已經有水腫症狀出現以及角膜發炎等情況下要避免冷敷。不得在心前區(即左鎖骨中線,第五肋間隙處)附近實行冷敷療法,避免引起冠狀動脈痙攣而發生危險。
(2)患者感到不適或疼痛、面板髮灰、出現紫斑或水泡時,應立即停止冷敷。對老人、幼兒、身體極虛弱者、失去知覺、癱瘓病人實施冷敷時要特別小心。
(3)儘量不在肢體的末端進行冷敷,避免引起迴圈障礙,進而造成組織缺血、缺氧。
(4)對患處有傷口或手術後以及眼部冷敷時,一定要嚴格消毒冷敷用具,避免汙染傷口。
熱敷療法
與冷敷作用相反,熱敷可以升高體表溫度,舒展皮下組織,擴張血管,加快血流,促進肌肉、肌腱、韌帶鬆弛,因而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生肌、消炎、消腫、止痛及軟化瘢痕組織等作用,還可以解除因腸脹氣而引起的疼痛等。
自救互救篇(5)
常用的熱敷療法包括熱水袋法和溼熱敷法兩種:
(1)熱水袋法,是乾熱敷法的一種。將50℃左右的溫水灌入熱水袋,灌入量保持在熱水袋容量的1/2~2/3,然後提起帶頭,擠出袋內空氣,擰緊塞子,倒提熱水袋觀察是否漏水。確認不漏水後將熱水袋用布套或毛巾包裹,放於患處。熱水袋法用於解痙、鎮痛、保暖,一般情況下每次熱敷20~30分鐘,每日3~4次。
(2)溼熱敷法。使用紗布或毛巾作為敷布,將其浸在熱水盆內,取出並擰至半乾,用手掌測試溫度是否適當(以不燙手為可敷用標準),敷布上面要加蓋棉墊,以免熱氣散失。溼熱敷法可以消炎、鎮痛。一般情況下,每次15~20分鐘,每日3~4次,可以每5分鐘換1次敷布,更換敷布時要觀察面板顏色。
身邊常見物品的急救使用
災難常常不期而至,無法預料,但又往往來勢洶洶,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隨身攜帶急救物品,但只要有心就會發現,在災難發生時,身邊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可能被用來救急。
(1)衣服。在野外遇到災害事故時,衣服是一件功能齊全的急救物品。比如,穿著嚴實的衣服既能防止草木的劃傷、割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