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吳山點點幽 作者:莫再講

山,原先沒修這條路時,漁洋山瀕湖的這一面,很少有外面的人走進去。

直到明末有個叫董其昌的人被賜葬在漁洋山下的漁洋灣,這座山才被人經常提起,當然是在書畫界。有人說,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還找不出哪位書畫家像董其昌那樣被人們廣泛關注和探討、研究和解讀。

可以說,從清朝到民國到現今,漁洋山因董其昌而一直被海內外所關注,而我對此的瞭解則很偶然。先是北京故宮博物館白髮蒼蒼的史樹青先生等幾位知名文博方面的專家學者,當面對我很激動地說起蘇州太湖之濱的鄉村和山野人文底蘊非常深厚,應該妥善保護與合理利用,“比如,董其昌的墓就在太湖邊上的漁洋灣裡,單這一條,就夠海內外文人和學者慕名而來了!”

這讓我對漁洋山開始留意。一次在途經漁陽灣時,便特意下車沿漁陽山西麓的鄉間小路一直走到藏在山塢深處的曇花庵。返回時,同行者說,董其昌的墓就在這座山塢裡。

我當時便抬頭放眼向塢內望,只見此塢寬闊平廣,已為田疇與桑園,當時是初夏,煙青濛濛的山圍之下,是廣闊的綠色田園,雜以蒼翠的樹叢與灌木。

唔,這地方不錯。心裡便暗暗點了點頭,很喜歡那一片原始和寧靜。

然後在夜讀鄉史時,不經意間,這裡那裡,讀到了前人去漁陽山尋訪董墓的文字,十分形象具體,令我看得津津有味。但一晃,又有兩年過去了。

終於,在冬日的某個週末,我打電話約當地的一位朋友陪我去漁陽山,因這位朋友曾告訴我,他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陪一位華僑專程去那裡尋訪過董墓。

那天我們約好下午出發。

先經過藏書,路過越溪境內時,見路旁有寶華寺的指示牌,便先進去看一看。寶華寺在旺山的山塢裡,塢平而廣,遍植苗木,中有村莊。谷底群山連綿,正中一座山端莊如金字塔形狀,已被闢為公墓。寶華寺就在山谷東側,黃色寺牆一直伸向山腳,牆外有一長渠,渠上架橋,橋前豎一新的石牌樓,經牌樓過石橋,便見寺門掩映在一片修篁之中。(20…2)

寺新建沒幾年,裡面還沒完工。和看門的一位老奶奶聊了幾句,她說廟雖是新的,但寶華寺的歷史很古老,這一大片土地本來都是廟產。

離開寶華寺繼續前行,越溪已被規劃和建設為工業開發區,原先的自然村落都被搬遷,田野中修起大路,蓋起成片水泥廠房。越溪後就是胥口,那裡也新闢了一個胥江工業開發區,準備招商引資,基礎設施的框架已經打好。

這意味著,原先盡顯江南田園風光的太湖之濱,也將工廠林立了!

從胥口沿太湖岸線一路往西。車外,右邊是田野、村落和山影,左邊瀕湖,冬季蘆根枯黃,下午日頭西斜,照得湖水閃亮。

在進入漁陽山脈前,先看到被採石所劈的山口大片的嶙峋峭壁。有幾座吊車正在黃裸一片的殘山峭石間整理山體,為復綠做準備,山腳的採石宕口也成基建工地,大約要在上面蓋房子。

公路在湖山間蜿蜒。愈往裡走,山野自然的風味愈純。在漁陽灣的西入口處停車,那裡矗了一塊有關曇花庵的大廣告牌,一條土路穿過靠山的小村莊,繼續向塢內延伸,並順山勢拐了個彎,曇花庵就深藏在漁陽灣西側最底部的山根下。到庵前才見那裡正在大興土木興建新的房子,原先玲瓏精緻的小庵,恐怕很快就將膨脹為顯山露水的大廟了。

從曇花庵原路返回,由路口至谷底庵前的路還是原始的泥土路,前兩天剛下過雨,路面凹凸不平,滿是車軸壓陷的印痕,有的深痕裡還有積水。針葉脫光的水杉在路兩邊斷斷續續地排列成散兵狀的隊形,在冬天裡它們是深棕色的,但仍十分修長秀氣。

途中詢問鄉人,董其昌的墓在這塢裡嗎?答是。又問在塢的什麼地方?那人就用手往塢內一指,在那裡面。

漁陽灣的山塢很寬闊,漁陽山呈“冂”字形,如兩邊有長長扶手的大太師椅一般,在東西兩側的扶手處,各有一個小村落倚山而建,塢的中間是廣闊而平緩的山坡地,被村人闢作桑園與苗圃。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波光夕照中的漁洋山,你還能安靜多久?(2)

“從哪裡走進去近些呢?”

“從對面路口進去。”農人遙指山塢的東側。

於是回到湖邊大路,改從漁陽灣東山腳進去。從同樣的一條原始鄉間小路往裡走,繞過一棵古樹下的池塘,走向中間大片桑田裡,尋尋覓覓,哪有什麼墳?

突然,聽朋友在一邊叫起來:“會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