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他的麾下。最關鍵的是,吳懿所率領的這五萬兵馬,快有整個川軍的一半那麼多了。一個統領近半數川軍的人,應該是得到劉璋充分信任的人。
後來,張任也多方打聽,這才知道了吳懿的來歷,以及劉焉、劉璋父子為什麼那麼信任他了。
恨之恨,張任沒有早出生幾年,早幾年參軍,否則的話,哪裡還能輪的上吳懿?
不過,現在再說什麼。都已經晚了,事實就是事實。而且是不可扭轉的,但是,張任卻可以改變未來。
吳懿見張任等人從城中出來,便獨自一人策馬而出,直接來到了張任的面前,但是並未下馬,而是就在馬背上,朝著張任拱手道:“平難中郎將吳懿,參見益州兵馬大都督!”
張任的心理面雖然不怎麼待見吳懿,但是表面上當著這麼多人的面,還是不能表現出來的,於是他笑嘻嘻的拱手說道:“久聞吳將軍大名,只是一直未嘗得見,今日能夠有幸一見,實在是三生有幸啊。”
“一介匹夫而已,又怎麼及得大都督文武雙全,年輕有為呢。”吳懿道。
張任和吳懿初次相見,表現的都十分客氣,在一旁的參軍黃權看到之後,便道:“二位都是主公所倚重的左膀右臂,這次益州有難,還希望二位能夠精誠合作,掃清益州境內的一切賊寇,還我益州一片太平才是。”
張任、吳懿都不約而同的說道:“那是自然。”
黃權,字公衡,巴郡閬中人,年少好學,才名遠播,原先在郡中擔任小吏,後來其才能逐漸彰顯出來,被人推薦到劉璋那裡,劉璋便讓黃權做了主簿,從此以後一直跟隨在劉璋的身邊,左右不離。
不僅如此,黃權還常常與時俱進,聰明好學的他,喜歡看各類書籍,尤其最喜歡看兵書,基本上現有的兵書典籍,都被黃權看了一遍。而黃權又從中悟出一些兵法,時常向劉璋建議,所提出來的建議多數都被劉璋採納,是劉璋身邊三個足智多謀的名士之一。
劉璋身邊,除了有文武全才,極會帶兵打仗的張任之外,還有黃權、王累、張松這三個名士來充當其他的智囊團。
劉璋身邊的這三個人,張松善謀,王累善斷,而黃權不僅好謀而且還善斷,又精通兵法,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劉璋沒有充分的安排好黃權的位置,只是讓黃權在身邊出謀劃策,卻不讓其領兵,反而有點大材小用的感覺。
黃權此人年歲雖然不大,但是卻非常的機警,而且看人看事都很準。他一直待在劉璋的身邊,因為劉璋沒有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所以常常有種屈才的感覺,而且關於張任、吳懿之間的事情,他知道的也比別人多一些。
張任在益州囂張跋扈,權力日益偏重,曾經張任還想把吳懿現有的兵馬編到自己的麾下,當時劉璋還猶豫不定,於是便私下問黃權,黃權只告訴了劉璋一句話,讓劉璋不要把權力全部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上,否則的話,會出大問題的,要懂得讓部下互相牽制。
於是,劉璋便懂了黃權的意思,駁回了張任的請求,繼續讓吳懿統領五營兵馬,駐守在青城山腳下,以牽制張任。
所以,黃權一看到張任和吳懿見面時的表情,就能猜出個**不離十,於是趕快岔開了話題,不想讓兩個人之間產生什麼隔閡。
好在張任、吳懿都是那種以大局為重的人,也能聽出來黃權話裡的意思,於是兩個人見完面之後,吳懿便開始履行先鋒的義務,決定要帶著雷銅、張翼、吳蘭三人,連同三萬兵馬,先去雒城,讓費觀、卓膺二人率領其餘兵馬隨行護衛張任等人,緩緩前行。
張任這一次只帶了兩百名隨從,和一些隨行官員,沒有帶兵,對於吳懿的提議,他一點意見都沒有。
不過,張任卻對吳懿說道:“你雖然是先鋒,但這次行動是受我指揮,我希望你能夠明白這一點,一切都要以我的命令為準,如果沒有經過我的批准,你擅自帶兵去和敵軍展開戰鬥,就是違反了軍紀。吳將軍,我也知道你一向治軍嚴謹,還希望你要繼續保持你們這支軍隊的優良傳統,千萬不可胡亂造次。否則的話,本都督只好將你軍法從事了。”
吳懿面無表情的說道:“謹遵大都督大都督教誨。”
“好了,時候也不早了,你就帶著那三萬大軍先出發吧,不過,一旦前面有什麼敵情,就一定要先向我報告,不得擅自行動。即便是到了雒城,沒有我的命令,你也不能隨意動彈,明白了嗎?”
吳懿點了點頭,他聽的比誰都清楚,臉上卻沒有絲毫的表情變化,對張任說道:“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