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晚膳,賈詡親自登門拜訪,來到張瀚的房間,開始正式教授張瀚讀書學習。
比起學武,學文反而要輕鬆自在許多,而且張瀚很是聰慧,賈詡教授的每一個字,他都能用很短的時間記住,彷彿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倒是讓賈詡另眼相看。
第二天,張瀚如約而至,再次來到了校場上,而趙雲也已經在那裡等候多時了。經過昨天的事情後,趙雲已經為張瀚制定了一系列加強體能的訓練,並且在身邊時刻看守住他,張瀚正式開始了修煉武藝的途徑。
張瀚白天學武,晚上學文,已經漸入正規,張彥也不再過問,只要求趙雲、賈詡定期向其彙報成果即可。
而最讓張彥關心的是,還是水鏡先生的事情。
半個月後,劉表礙於聖旨的壓力,派使者將水鏡先生送到了彭城。
訊息傳來,張彥便立刻做好準備,讓人在大將軍府中設下酒宴,準備盛情的款待水鏡先生,並且還派人在城門口迎接水鏡先生,以彰顯對水鏡先生的隆重歡迎。(未完待續。。)
270科舉制度
ps: 求點選、求推薦、求打賞、求月票,各種求……
水鏡先生,複姓司馬,單名一個徽字,字德操,乃潁川郡陽翟縣人,因躲避戰亂,這才舉家遷徙到了荊州的襄陽居住。
司馬徽的名聲很大,遷徙到當地後,很快引起了反響,並與當地士族領袖龐德公結成了知己,二人一見如故,親密無間。
由於司馬徽才學高深,龐德公每每與之座談,都能從司馬徽身上學到不少東西,而司馬徽也能像一面鏡子一樣折射出他身上的不足,於是,龐德公便美其名曰的稱呼司馬徽為水鏡先生。至此,水鏡先生四字,便在荊州一帶普遍傳開。
與戰亂頻繁的北方相比,荊州的治安相對安定,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為培養傑出人才提供了條件,而荊州牧劉表本身也是文人出身,執掌荊州後,便廣開學舍,立學官,求儒士,久而久之,荊州的襄陽一帶,在東漢末年逐漸成為了全國的學術中心。
在荊襄的整個士族當中,龐德公、司馬徽成為了是最有名的學術領袖,由於他們二人不分彼此,所以所教授的學生也基本上都是同一群人。而這一群學生之中,大多都是較為出名的才子,其中就有諸葛亮、龐統、徐庶、石韜、孟建、崔均、向朗、韓嵩、劉廙、尹默等人,在三國時期,都曾盛極一時。但最有名的,莫過於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
這一次張彥表面上用聖旨來邀請司馬徽給天子講學,但實際上,是想將其留在彭城。
張彥設宴款待了司馬徽。並在酒宴上透露了想要司馬徽留在彭城為官的想法。只可惜。卻被司馬徽婉言謝絕。
這一切都在張彥意料之中。畢竟司馬徽一生都從未出仕,直到曹操得到荊州時,司馬徽被曹操逼於無奈,才勉強出來做官的。只可惜,剛答應沒有多久,司馬徽便病死了。
所以,司馬徽根本無心仕途。
張彥見司馬徽不答應做官,便換了一個思路。說要在彭城開設太學,由司馬徽出任太學的學官,名為博士,然後教授天下有才之士,想要將彭城變成全國的學術中心。
除此之外,張彥還向司馬徽透露出自己想要舉辦科舉的想法,取締以往的察舉制度,不再舉孝廉、茂才等官,而是設立考試,一層一層的來進行選拔。凡優秀者,就可以進入太學學習。畢業後,便可以直接為官。
雖然說司馬徽對張彥並不感興趣,但卻對張彥提出來的科舉制度非常感興趣,在他看來,科舉制,無疑是一種創新,是一種新的嘗試。
司馬徽對張彥的這一想法很支援,但對於留在太學當博士,卻依然委婉的拒絕了。
張彥只是笑笑,並沒有再說什麼,酒宴過後,張彥便將司馬徽留在了大將軍府中的客房休息。
隨後的幾天時間裡,司馬徽一直被張彥留在了彭城,但是卻沒有限制司馬徽的自由,直到與諸葛亮見面之後,司馬徽這才明白,自己來時容易,要想回去,只怕是萬難。
於是,司馬徽再去求見張彥,希望張彥能夠放他回去。
張彥再次接見司馬徽,得知司馬徽要走的意思後,果斷的否決了司馬徽,並且告知司馬徽,他的家人,已經在從來的路上了,再過幾天,就能在彭城與他團聚了。
司馬徽這下子是徹底絕望了,雖然對張彥的這種卑鄙行徑感到不恥,但也無可奈何,在強權面前,他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
於是,司馬徽也打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