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舉妄動也就是了。
可是現在,就算元帥想繞也不能繞了,他在青陽損兵折將,就此收兵繞城大軍士氣何存?
他已經傳書前方包括鳳凰城在內的各個南理城池‘若在抵抗青陽就是下場’,結果現在青陽安然無恙,若放任此城存在,堂堂吐蕃上邦的臉面何在、南理人又會歡欣鼓舞成什麼樣子?
事到如今,不由得他不打下去了,哪怕損失再大、哪怕明知這麼拼不值,也得硬著頭皮往下打,青陽給吐蕃吃的苦頭太大了,此城不破,他這個元帥就甭幹了。
吐蕃元帥放下軍報,傳令:“重新編班輪次,四班罔替改作三班輪換,另傳,五日內不破青陽,百夫長之上所有將官治瀆兵怠戰之罪。你們當不了這個將軍,就換換人吧。”
元帥聲音平靜,聽不出一絲語氣波折。說完稍稍停頓片刻,他忽然揮手,狠狠打翻了桌案上的茶杯,口中用吐蕃土語罵了句無比惡毒的髒話。
!@#
第一二零章 突圍
五天時間,番軍傷亡慘重,但青陽微絕非毫髮無損,兩軍的傷亡對比懸殊,但兩軍的人數規模更懸殊青陽城內每天的傷亡、減員都數以千計,可戰之兵從開戰前的將近兩萬,變成了如今的一萬三千上下,人手已經不夠兩班倒換了,可番子的攻勢不僅沒有絲毫減弱,反而變得一天比一天更加猛烈。
人數的差異是無法彌補的,哪怕番子死二十個人來換青陽城中的一條命,到最後取勝的依舊是敵人
對此青陽城的“原配,智囊司馬大人是束手無措,當然也輪不著他擔心什麼,城中有徵西大元帥坐鎮,大夥高枕無憂、高枕無憂……事實也正是如此,自從宋陽率兵進入青陽,每次行動、每場戰事都進行的穩穩當當,一步一步走到現在,別人全不用費心,只要聽他的吩咐、執行他的命令就成了,結果大十幾萬的吐蕃悍卒栽倒在青陽城前再爬不起來,這樣輝煌的戰果,可是任誰事先也不敢想象的。
小小一座青陽城,遭烈火仍屹立、遇強襲而反挫,宋陽從城裡伸出一隻手,硬是按住了番兵的馬頭,讓橫掃南理所向披靡、連鎮西王都阻擋不住的吐蕃數十萬大軍止步於此,這是何等神奇的事情。
南理最神奇的侯爺,又做了一件讓南理上下都歡喜鼓舞的神奇事情。
對於這場大戰,葛司馬算是徹底想明白了,心裡踏實得很,理由不外四個字:有宋陽呢。
不過劉厚太守的看法,和葛司馬不太一樣,雖然他也信任宋陽,但畢竟是武將出身,看待戰事時眼光要比著葛司馬清楚多了:人力有窮盡,即便常春侯再怎麼神奇,也不可能憑著手上這一點點人馬永遠擋住番子……………,太守看得出來,青陽就要守不住了。
人困馬乏,傷兵滿營,青陽已到強弩之末,除非宋陽能憑空變出天兵天將,否則青陽城破是遲早的事情。
果然,隨後三天裡,戰事變得越來越艱苦,番軍幾次成規模的攻上了城頭,若非有宋陽、羅冠這樣的兇猛高手壓陣和山溪蠻、石頭佬這種一見血就發狂的強力兵種,青陽早就陷落了。
打到現在蠻人的蜂巢也早都扔乾淨了。沒有了野蜂幫忙,守軍對外城門的控制力量減弱,反之番軍對城門的衝擊也越來越強,四門都已扭曲變形,只是因為後方的堵塞、支撐及時才未告破。
至於城內的傷亡也就更重了,如今能上城作戰的人全加在一起不過一萬,且每時每刻都在減少著:當然,番軍攻襲得越猛烈,青陽的反抗就越強硬,即便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番子想要青陽,還是得用人命來換。
深夜時分,宋陽傳下了一道決絕命令:所有南理士兵士兵登城,回鶻衛、山溪秀、山溪大蠻和石頭佬則撤入城內好好休息守不住了,宋陽準備突圍。
軍令傳出,南理軍卒中並無譁然,乍看上去很有“保留實力,之嫌的命令,稍一琢磨卻理所當然:突圍需要能衝能殺的好兵,選擇強戰士兵是任何一個主帥都會做出的決定:而更重要的,青陽是南理人城池,說到根上,蠻子也好回鶻衛也罷,人家只是來幫忙的,此間不是他們的家園,此仗更不是他們的戰役,能來、能打這麼久就已經承情了,南理人又有什麼理由一定要讓他們和這城池一起陪葬。
最後的戰役,南理人的城,南理人來守。
黎明時分,修整過後的蠻兵齊聚城內,全副武裝、佇列整齊,靜靜等候著:火道人帶人去往城中赤sè烽煙的火點,親手熄滅了那道象徵著“青陽還在,的火焰:來自十萬洪荒的鷹主把最近一直收攏在身邊的巨鷹放飛,黑s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