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暫時駐紮京都休整,等待國內補給,並就地開設軍工廠,徐徐圖之。
再小的國家也是國家,而作為首都的京都又曾匯聚了整個倭國幾代天皇、權貴,積累的財富可謂天文數字。
十月大祿艦隊來接應後,回去的吃水都重了不少。
與此同時,早年滯留倭國的漢學院師生、工匠從各處趕往京都會師。
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有十多年沒回家了。
秦熠以使者的身份代表大祿朝廷對他們表示了慰問,肯定了他們多年來的犧牲和功勞,當場就有人痛哭失聲。
這些人帶來了大量倭國地形圖和礦產考察圖,眾人看後卻有些失望。
“這彈丸小國委實雞肋了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嘛!”岑康牢騷道。
各色礦產都有些,但要麼不多,要麼開採艱難,若在以前倒也罷了,可如今大祿先後打下遼、高麗、蒙古和交趾,多的是易開採的富礦,對這些就有些看不上眼了。
一直在倭國勘探的礦工忍不住漲紅臉分辨起來,“哪裡少了嘛!看看那金銀銅礦,多得很嘛!一年加起來幾百萬兩也是有的!”
岑康自知失言,忙不迭賠禮,“誤會誤會,真是誤會,我不是那個意思……”
嗨,瞧我這張嘴啊!
眾人發出善意的鬨笑。
再讓你挑三揀四,嘴上沒個把門的。
人家撇家舍業在海外一待十多年,容易嗎?你也不好生安撫,上來就嫌棄,豈不是將人家半生心血視若無物?
這誰受得了!
這次剛從大祿來的同行便悄悄拉拉對方的衣角,小聲解釋瞭如今大祿的版圖,後者聽得目瞪口呆。
乖乖,他在倭國久了,竟不曉得外頭世道變化如此之快,如今大祿疆域竟這般遼闊?!
相較於其他地勢平坦的富礦,倭國這種地形複雜的,確實有點遭嫌棄哈。
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嘛!
同樣的嫌棄也出現在大祿都城望燕臺的朝會上。
佔吧,相較佔領別的地區……好像利潤微薄了些;可不佔吧,白打了,一旦撤兵,倭人必然死灰復燃……
種地?
國人最愛種地,但倭國海嘯、地動頻繁,又實在不像什麼宜居之所,好老百姓恐怕不大願意過去。若要強迫,那就變味兒了。
趙沛靈光一閃,進言:“不如以倭國為海外流放之地,一來不為他人做嫁衣,二來也可使囚徒開荒,算是物盡其用吧。()”
因蒸汽機大規模利用,國內好些原本的廣袤苦寒之地搖身一變成了聚寶盆,讓那些囚犯佔著未免太過暴殄天物,不如就叫他們去海外開荒。縱然遭遇天災,出現傷亡,也不覺得可惜。
正好倭國火山、溫泉極多,多硫磺,倒是很適合開設軍工廠,生產彈藥。
秦放鶴也說:此言甚是,除此之外,倭國漫長廣闊的海域也能養活許多人,流放人員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既可以消磨精力,且倭國四面環海,也不怕他們逃逸≈hellip;≈hellip;?()_[(()”
平心而論,以現在大祿的人口,其實遠不到需要對倭國擴張的程度,但局勢發展並不完全受本國控制,機會就這麼來了,放走可惜,誰知還有沒有第二次呢?只好打。
況且等到了後世,科技真正發展起來,各國又將對領海展開激烈的爭奪,有這麼一片“自古以來”的海外基業,也不算壞事。有倭國和法蘭西國作為海外據點,既可以牽制歐洲和北方俄國,後世的洲際導彈也能輕鬆覆蓋全世界了。
所謂真理,都在大炮射程之內。
雖然他大機率沒辦法親眼見證真正的盛世,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說白了也就是這麼回事兒。
於是事情就這樣簡單粗暴地定下來。
自盛和四年起,大祿開始向倭國穩定增兵、遷移流民,以京都為據點,逐漸向四面擴張,遍地開花。
盛和六年初,倭國天皇投降。
大祿方面以倭國國內有反對聲音為由,要求倭國處死“和平的反對者”足利一族,並召集各地大名齊聚京都。
期間足利一族反,近半大名不聽調遣,倭國天皇惱羞成怒,依據大祿方要求,將其定性為叛賊,出兵剿滅。
直至盛和七年,足利一族最後一名成員被斬首,各地大名或死或敗,倭國已名存實亡。
盛和八年正月初五,大祿正式接受倭國投降書,並根據約定,將倭國天皇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