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帝同意與否暫且不論,首先,這裡面有坑,一個董春生前很早就挖好的坑,久到秦放鶴都懷疑老爺子是不是故意的。
董春在世時曾主動進行分權,他擔任首輔期間,內閣所有成員的實際權力都大大提升,除了他自己。
如果單獨挑出這麼一段歷史來看,或許有人覺得他大公無私,也或許有人覺得他是為了邀買人心,但這都是表面上的,無關緊要,直到他去世,某些被隱藏的細節才隨之暴露:
繼任者如果繼續實行董春分權的政策,那麼自身利益大打折扣,他本人未必能有董春的威懾力,反而可能被次輔壓制。
而且如此一來,也顯得木訥、沒有主見,只知拾人牙慧。
可繼任者若如胡靖這般,廢除董春的主張,重新收攏權力,對比之下,不免顯得貪心自私,權力慾望過重,也令同僚不滿。
現在的卜溫、候元珍遲遲不與胡靖親近,一直遊離在外,未嘗不是隱晦地表達對權力縮水的不滿。
簡而言之,董春這一步棋之後,繼任者不管怎麼做,都很難做。
而現在秦放鶴又提出這種建議,天元帝不可能不在心中將前後兩任首輔比較。
人最怕比較。
天元帝大約能猜出秦放鶴有私心,奈何這件事提的時機太好了。
近幾年來,內閣這一批老人折損過大,正值更新換代之際,由內閣內部的人主動提出幫忙培養下一代,其實也算本分,職責所在,本來就是借坡下驢順理成章的事兒,天元帝很難找到反對意見。
但如此一來,皮球就踢到胡靖腳下。
若他同意,就必須親手分割權力,等於自斷一臂。偏偏提議者還是秦放鶴,後人只會念秦放鶴和天元帝的好,胡靖本人則要承擔“貪戀權勢”“被迫讓渡”的指責和罵名。
若他不同意……當然,只要天元帝同意,胡靖沒有說不的權力。
只要胡靖稍有遲疑,在這個敏感時刻都會顯得很可疑,天元帝對他的不滿也會加深。
這是一個相當漫長,至少經過幾代人之手的大坑,專等胡靖跳下來。
不跳也得跳。
甚至就算胡靖未雨綢繆,把這事兒想法子糊弄過去,迫使天元帝短時間內不提……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相信很快,翰林院那些急切渴望施展抱負的官員們就會得到訊息,知道是胡靖一手斬斷了他們提前上升的路。
阻人前程,如殺人父母,此仇不共戴天。
“我確實有心提攜你們啊,奈何……”
秦放鶴可以不擔這個美名,不攬這份功勞,但胡靖必須去做這個惡人。
也必須趕在天元帝駕崩之前,現在,就做這個惡人。
相較於天元帝的大膽狂放、銳意進取,太子沉穩持重,更偏向守成。
尤其太子本人的經歷和性格決定了他對天元帝的敬重和畏懼深入骨髓,這樣一位繼任者,幾乎不可能打破前任君
主在世時既定的格局。
簡而言之:
若分權一事不趕在天元帝駕崩前辦好,那麼後續將阻力重重,希望渺茫。
內閣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權力太過集中,也容易成為滋生弊病的溫床。
如果在位的是天元帝這種個人能力突出,對國家掌控力超強的明君,倒沒什麼;可一旦君主懦弱、無成見,則主弱臣強,禍亂必生!
顯然這也是天元帝在意之處。
一國之君為人寬和是好事,但若手下大臣能力太強、野心勃勃,則物極必反。
太子尚且能夠支撐,但太子之後的人呢?
秦放鶴太年輕了……
秦放鶴說完,一直沒有抬頭,就這麼束手垂眸,安靜等待答覆,絲毫不在意來自上方的注視中,有幾分是對未來的自己的提防。
這條建議份量極大,一旦實行,則會瞬間改變朝堂格局,天元帝沒有馬上給出答覆,但也沒有駁斥。
秦放鶴就知道,妥了。
下朝後,秦放鶴照例去探望汪扶風,順嘴提了此事。
汪扶風看了他一眼,“當心傷己。”
眼下此舉針對的自然是胡靖,但秦放鶴的年紀和能力擺在這裡,升任首輔是遲早的事,等他上去,這條規則限定的就是他了。
不過確實是一條好計,無論後續胡靖作何反應,都察院都能找到由頭彈劾,勢必令他無法全身而退!
“無妨。”秦放鶴笑笑,順手掏出一封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