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吳三桂下雲南,到順治十八年再徵緬甸,消滅了明朝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擒斬了桂王。我那是才二十二歲,因為作戰勇猛,戰功卓著,再加上是父子兩代都效忠吳三桂,特別被吳三桂授予從三品宣慰使一職,統領吳三桂的親兵營。”
我們大訝:“原來徐大哥也是不凡之輩啊!”
大哥不好意思的一笑,不過旋即臉sè又變,應該是想起了不愉快的事情。果然,他接著又說:“不過吳三桂入關之後為了討好清zhèng fǔ,對一些起義的農民軍和反清的朱明後裔大肆屠殺,動輒屠城,以千百萬抗清義軍的頭顱博得了清zhèng fǔ的信任,並使自己攀上了一生中權勢的頂峰。父親對這種做法頗有微詞,數次好言相勸的結果卻是被投閒置散,最後父親索xìng以年事已高為由告老返鄉;父親返回遼西前也勸過我,吳三桂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結果,我若一直追隨他,最後必無法善終。我那時正是少年得志,加上吳三桂待我不薄,我一句也聽不進父親的勸告,反而嗤之以鼻。之後數年吳三桂在雲南利用政治特權大肆兼併土地,壟斷鹽井、金銀銅礦,大肆斂財,憑藉強大的財力招納李自成、張獻忠餘部,設忠勇五營、義勇五營;還賄賂收買在京高官和各省將吏,意圖世鎮雲南!”
“後來呢?”老祖出言詳詢,看來他也對徐大哥的身世很好奇!
大哥不緊不慢地說:“到康熙十三年(1674),朝廷下令撤藩的決定徹底粉碎了他世鎮雲南的美夢。吳三桂氣急敗壞之下又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來造反。因為準備充分,吳軍趁銳連下貴州、湖南,一時之間吳三桂的黨羽也紛紛在全國各地揭起叛旗,形式一片大好。不過吳三桂卻失去了年輕時的銳氣,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淆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這就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朝zhèng fǔ以從容佈置反擊的時間。”
同為武將出身的老祖拍案而起:“若吳三桂真能如徐兄弟所部屬,戰局結果確實難以定論!可惜啊!可惜啊!若吳三桂年輕二十歲,可能就會改變歷史了。”
徐大哥不屑地說:“要是如此,我就不用死了!康熙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訊息後,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與此同時,為對吳三桂部下進行分化瓦解,康熙皇帝還宣佈,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職業。在軍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還分別派出得力將領碩貸、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兵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看過《鹿鼎記》,對這段歷史很有興趣,我好奇地說:“大哥繼續說,吳三桂是怎麼敗的?”
大哥接著說:“康熙十五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與此相反,清朝zhèng fǔ卻以全國的兵源、財源作後盾,數路出兵,進行反攻,並迫使各地的吳軍處於守勢。在湖廣戰線上,清軍將領安樂王嶽東師出湖南,連克萍鄉等鎮,矛頭所向,直指潭州。在西北戰場上,自圖海任統帥以來,所向皆捷。六月,窮蹙無路的***被迫投降。在東部戰場上,康親王傑書也率師自浙入閩,連克重鎮。十月,耿jīng忠被迫投降,清師進入福州。受此影響,盤踞廣西的孫延齡和盤踞廣東的尚之信也表示要叛吳降清。十二月,孫延齡因事洩被殺,尚之信則遣使詣江西簡親王喇布軍前投降。”
老祖說:“吳三桂不是接著就稱帝了嗎?之後還打了好幾場勝仗,收復了很多地方。”
大哥點頭:“是的,吳三桂為了鼓舞士氣,挽回頹勢,決定在衡州稱帝,並且親自指揮了一系列的戰役,僅永興一役,兩戰兩勝,斬清軍都統六人,確實給清軍嚴重的打擊。但這老狐狸暗地裡卻安排我把